当前位置:花坊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城乡环境乡村振兴20篇

| 浏览次数:

城乡环境乡村振兴20篇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摘要:先谈一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时代价值及其重要内容,随后提出农村人居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乡环境乡村振兴20篇,供大家参考。

城乡环境乡村振兴20篇

篇一: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摘要:先谈一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时代价值及其重要内容,随后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及预期目标,最后从多个方面:农民参与、明确整治内容及优先序、优化整治的技术与模式的策略措施,论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重而道远,需要从多个方面发力,需要重点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明确整治的内容及优先序,并为各项整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关键词:乡村振兴;环境整治;生态宜居;时代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乃民生之重,事关美丽中国建设的质量,极具价值,更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强有力抓手,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工作。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为凸显,也不可避免的面临较多挑战,如何高质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值得探究。本文重点分析探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策略措施,现作如下的论述。

  1.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时代价值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并且具备尤为重要的时代价值,意义非凡。具体来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时代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已经步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此时的矛盾点集中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当前农村地区的发展来看,虽然近些年来“三农”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存在较多尖锐的问题,比如农村居民对纯净的饮用水、

  安全的食品有较高的要求,且这种需求日益强烈和迫切。通过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的矛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由此可以说,在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强有力的抓手。

  1.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策略,在“三农”工作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人力和财力,旨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体系中,包括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这五个方面的内容[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必须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上,做好规划和匡算。

  1.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

  早在2013年国家便已经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随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发展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重点一个便是落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最突出的是生活污水治理、无污染处理生活垃圾、“厕所革命”,通过这三项工作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村生存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可以说,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是强有力的抓手,也是重要内容,重要性是非常凸显的。

  1.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

  虽然在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现了预期目标,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没有终点,必须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切实解决好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总的来说,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应集中

  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污水产生与处理,二是生活垃圾产生与处理,三是“厕所革命”。

  在生活污水产生与处理这一方面,要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饮水条件和卫生条件,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从源头上控制生活污水,同时做好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避免生活污水危害农村居民的健康。在生活垃圾产生与处理这一方面,要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改变不科学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避免对区域垃圾填埋场造成压力。目前来看,一些省份大力推行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值得大力推广。在农村“厕所革命”这一方面,当前农村地区的卫生厕所的档次还不高,存在着较严重的污染问题,制约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当前所推行的化粪池方式虽然可以取得一些成效,但实际运营过程中也存在些许不足,后续要继续在“厕所革命”加大研究力度,实现预期的农村卫生改厕目标。

  1.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策略措施

  1.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高质量开展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参与,主要是政府、企业、农民,农民始终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针对于此,必须始终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吸引和鼓励他们全身心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发挥好自身优势。在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时,可以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重视宣传推广工作的开展,借助多种宣传推广手段帮助农民理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知识,激发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主动改变生活方式,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在宣传推广时要利用线上和线下手段,尤其是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短视频、宣传单、实物宣传、集体活动形式。二是不断完善农民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可以参与到“三农”工作中,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智慧[2]。比如在管理机制的健全上,应极力凸显农民的主体地

  位,鼓励他们自己管理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做好功能定位和划分职责,让农民真正意义上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

  1.明确整治的内容及优先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必须明确整治目标和重点任务,确定出整治工作的优先序。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相关要求,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时,要极力凸显四个方面工作的重要地位,一是治理农村生活垃圾,二是厕所粪污治理,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四是提升村容村貌。在具体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时,要做到因地制宜,考虑每一个农村的实际情况,结合区位特点、人居环境现状制定详实可行的规划及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要细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和责权利,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身上,建立起责任制度,避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出现“无人管”和“多人管”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要做好成效评估,及时优化方案,避免整治工作无效化或低效化。

  1.优化整治的技术与模式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技术与模式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尤其是在模式创新方面还有所不足,无法很好地应对所出现的问题。在优化整治的技术与模式时,相关部门要认清楚自身职能,发挥好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比如应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参加,推广成熟的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使用节水洁具,上下游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增强技术的空间适宜性和可行性[3]。除此之外,当地政府部门应建立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需求清单,面向社会和全行业,获取更多外界的支持。

  1.结束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永远在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繁多且复杂的,必须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中,应充分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吸引他们参与,从自身做起,同时要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和模式,切实发挥好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宜居型乡村,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真正意义上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服务一方群众。

  参考文献

  [1]马文生,方方,李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问题与展望[J].建设科技,2021(11):81-84.

  [2]宋旭超,崔建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研究[J].农业经济,2020(07):46-48.

  [3]张宏宇,张鸿翎.人居环境整治视野下新型农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点[J].现代农机,2021(06):37-38.

  

篇二: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探

  究

  摘要:为了探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首先分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提出背景和发展意义,总结整治现状,发现:这一战略的提出,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软件环境,使得农村发展具备后续活力,促进城乡融合,但是仍然存在整治主体单一、垃圾污染严重、重整治轻管理等工作不足。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该坚持问需于民,建立动态监管机制,着力推进乡村美化绿化工作。

  关键字:人居环境;农村;乡村振兴;意义;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以三农工作任务为抓手,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重塑城乡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最终打造、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村庄,走质量兴农、乡村善治、文化兴盛之路。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提出背景和发展意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1]。方案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核心任务之一,事关农民群众健康,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以塑造干净、整洁、有序的村庄环境,避免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总体发展水平质量不高、人居环境脏乱差等局面,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一层面来讲,该方案的提出,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有助于解决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的突出性问题,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和优秀人才返乡创业,确保农村发展具备后续活力,改善硬件设施和软环境,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终促进城乡双向流动,实现乡风文明,最终促进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

  (一)整治主体单一,农民参与意识薄弱

  在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能凸显出来,只有相关部门在单打独斗,村民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加大整治环境的成本,甚至部分农民不愿意配合或阻碍相关工作,引发各种矛盾。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应该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其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遵循群联、群建、群治、群享的工作原则,使得整治主体多元化。

  (二)生态保护意识不足,垃圾污染严重

  部分农村居民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无害化处理措施不到位,尤其是畜禽养殖、废物处理等方法不正确,污水会渗透到地下农田,降低生活质量,或者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养殖区、住宅区界限不明确,相关部门在治理标准和目标任务方面不能分类确定,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应该健全环境整治机制,先规划后建设,实事求是,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作为环境整治的重点工程,使得公共基础建设和乡风文明进步统筹推进。

  (三)重整治轻管理,缺少发展后劲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相关机制不健全,比如评价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不能长期发挥效用,重建轻管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整治内容不全面,整治水平不平衡,整治模式同质化严重,村容村貌雷同,对当地的本土特色、生态资源、发展优势等认识不足,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不具有创新性和适宜性,难以打造宜居乡村,可能出现资源浪费现象,不利于乡村振兴的有效落实。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

  (一)坚持问需于民,鼓励多方力量积极参与

  在农村人居整治环境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坚持规划先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发展中心的理念,坚持问需于民,实事求是,以县域为单位,做好环境整治各项重点任务的规划和分配,保障村民表达权、参与权,鼓励多方力量积极参与。

  基层党组织应该牢固战斗堡垒,制定指导性文件,明确各牵头部门任务分工,创新人居环境整治模式,科学分配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整体推进和示范带动的融合,尤其在危房改造、新房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中,应该确保村庄规划、农房设计、建材选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村民意愿,构建村民、村集体、地方政府、市场等多方共建共管新格局,使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

  (二)整治村容村貌,推进乡村绿化美化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该以村容村貌、美化绿化为核心,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2]。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尤其是新建农房,应该做好厕所改造,积极推动厕所入室,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切实提高改厕质量,严格按照执行标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遵循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使得厕所革命深入落实到乡村改造中,加快建设乡村景区旅游厕所建设,强化日常卫生保洁,积极推广少水型、节水型设施,使得厕所粪污分散处理,将厕所排污纳入农村污水管网,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

  2.提高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加强日常监管,统筹乡村镇三级服务建设体系,利用分散化、小型化的无害化处理模式,实现农药肥料、废旧农膜、建筑垃圾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改善村庄公共环境。

  3.整治断壁残垣,加强乡村风貌引导。在荒山荒地、边角地开展乡村绿化工作,突出保护乡村山体田园,加强电力线、通信线、电视线维修工作合理布局,构建消防通道、应急避难场所,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效能,畅通安全通道,关注特殊人群需求,大力推进庭院整治,拓展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并且在乡风美化、绿化过程中不搞千村一面,而是因地制宜,立足该地区生态优势和发展特点,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弘扬农耕文化,把民族特色文化与乡

  村建设相融合,使乡村风貌与当地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相得益彰,并建立动态监管机制。

  (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完善村规民约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除了“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相关部门还应该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等制度,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明确村民责任,使得村庄清洁整治活动可以长效化、常态化发展。合理设置农村人群整治管理队伍,推动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废物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清洁化处理等工作的落实,通过村级组织统筹管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自我管理。对破坏人居环境行为加大管理力度,在必要时可以深入开展卫生环境整治“红黑榜”、“美丽庭院”评选和乡村建设积分兑换活动,帮助农民树立主人翁意识,强化考核激励制度,对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团体、单位进行表彰,鼓励各个管理部门真抓实干,并且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对农村污染治理突出问题进行全面化监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3]。对人居环境改善的优秀案例进行宣传和报道,树立整改典型,加强正面宣传,增强社会公众认知和认可度,提升人居环境整改成效。在工作中以农民满意为标准,以质量实效为导向,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做好资源配置,使得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密切协作配合,最终实现人居环境的长效管制。

  结束语:综上所述,要想深入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相关部门必须激发农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遵循群联、群建、群治、群享工作原则,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高生活垃圾治理水平,落实“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和“门前三包”等制度,使得村庄清洁整治活动可以长效化、常态化发展,立足农村地区生态优势和发展特点,做好资源配置,实现特色化整治。

  参考文献:

  [1]屈莉莉.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研究——基于临泉县柳树沟村的调查与思考[J].甘肃农业,2022(01):17-20.

  [2]心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新办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J].中国食品,2021(24):40-47.

  [3]李裕瑞,曹丽哲,王鹏艳,常贵蒋.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01):96-109.

  2

  

篇三: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心得为不断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通过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行动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擦亮乡村振兴美丽底色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心得

  为不断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通过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行动,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擦亮乡村振兴美丽底色。

  撸起袖子清洁家园,家园环境日日新。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投身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战场,常态化开展“X”常态化保洁机制,在辖区范围内打响了村庄清洁“保卫战”,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提升村容村貌,打造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厕所革命”稳推进,人居环境大提升。近年来,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大力宣传改厕工作的好经验,广泛宣传改厕的好处和意义,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典型,引导村民变“要我改”为“我要改”,确保改一户、合格一户、使用一户,让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走进千家万户。随着“厕所革命”的推进,村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一张蓝图干到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导向,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启动“三改一通一落地”计划,推进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公厕改造提升,围绕“一村一品”统筹推进。

  

篇四: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策略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农村经济、环境及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严格要求。因此,就需立足城乡规划视角,考虑如何有效提升土地资源应用率,合理使用空间资源,改善乡村环境。本文就立足城乡规划视角,进一步探讨乡村振兴实现策略,希望能为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有益参考。

  关键词:城乡规划;乡村振兴;策略

  引言:在城乡规划视角下,城市与乡村地位同等,乡村建设不再依靠于城市,而需要日渐完善基础设施,解决“三农”问题增强农民生活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地区涌现了更多优秀人才,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进一步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下面,本文就从生态系统、设施建设等方面阐述乡村振兴策略,助力城乡关系的转变,致力为乡村建设工作添砖加瓦。

  一、城乡规划理论内涵

  最近几年,城乡规划理论日渐完善,针对开发城乡资源、应用土地资源及城乡空间等提出了新见解。何为城乡规划,主要指有机联系城市与周边乡村,突破城乡界限,合理设置建筑物及公共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基础设施,令城市与乡村同时纳入更多人口,不断改善城乡环境品质。城乡规划工作极具政策性、综合性及战略性等特点,可为工程项目建设做出有益指导。结合基础设施重要程度,拟定建设计划,合理规划建设时间、占地面积,保障投入资金资源,在这种状况下,土地资源利用率有所提升,进一步统一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促使城乡朝向新阶段发展。

  二、城乡规划理论对实现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时代背景,乡村地区居民生活问题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如今,传统乡村建设理念,已不再适用于日前的乡村经济发展要求了。城乡规划及乡村振兴高度融合,为乡村建设注入了全新活力。关于城乡规划理论在促进乡

  村振兴时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①增强乡村与城市关联性,令城市和乡村间的影响越来越深了,城市建设在乡村经济发展时发挥着助推作用。同时,乡村发展也会进一步反哺城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美好愿景。②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切实冲破了城市与乡村间的壁垒,将城市与乡村变为有机整体。通过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资源在城市与乡村间高速流转,协调城乡发展步伐,创建了自然、人类及空间的新格局。③坚持凸显人本思想,在规划城乡工作时,深入考虑了广大社会的公众需求,带动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极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与和谐。④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便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产品品质,令农民收入更为丰厚,全面保障农民基本生活[1]。

  三、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策略

  为了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能在城乡规划视角下顺利落实,应找准切入点,,坚持“对症下药”,以便用最少的成本投入创造更可观的工作成效,令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切实发挥城乡规划理论应用价值。

  1.强化构建乡村生态系统

  长时间以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时,并未全面考虑环境,通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一些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广受破坏,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一些以农业种植为主生的乡村居民迫不得已离开家乡,外出谋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为建构乡村生态系统带来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地方政府应不断完善环境标准,创建健全的法规政策,从而扶持环保工程的顺利发展。同时,应针对乡村环境现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及环境保护措施,助力自然生态迅速修复,维持生态平衡性,令周围环境更舒适宜人,从而吸引外来人口前来定居,保障乡村建设人才力量。总之,乡村生态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长期紧抓不懈,全面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几率,以促进乡村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建设

  伴随乡村建设力度的增加,乡村人口数量有所增多。然而,在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时,也逐步暴露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持续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以便能切实满足乡村人口日常需求,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只有乡村居民能在本地“落地生根”,才能促使其将乡村当作自己的温暖港湾,从而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奋斗。具体来说,各级政府应提供充足的资金资源,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由地方政府采取税收减免政策、经济补贴政策等,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筹措更多资金,用来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更舒适且便利的生活环境[2]。另外,应积极调整与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为乡村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创业机会,全面保障乡村居民切身利益,促使乡村建设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1.合理布局乡村格局

  在进行空间规划时,应遵循战略发展要求,促使乡村布局足够合理。在空间规划实践中,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标准,明确乡村区域内所有用地功能及资源的分布特点,并制定适用性颇强保障措施,进而满足区域内居民居住生活需求,促进各功能区稳步发展。另外,应积极推进乡村所有功能区的建设与应用工作,展现区域资源优势与功能特点,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夯实基础。值得注意的一点,需协同发展经济环境,在发展经济之际,万万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空间规划时应结合乡村建设功能、定位等,全面提高乡村功能属性,优化乡村功能[3]。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及新型产业

  于乡村而言,农业是特色产业。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契机。因此,需在乡村地区大力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创建示范基地,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装备支持、技术支持,打造极具现代化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促进农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的融合,全面展现乡村地区资源优势。此外,要注重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地域优势与特色资源,

  打造乡村新型产业,如“智慧农业”及“生态旅游业”等,全面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城乡规划视角下,若想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则应获得多方力量的支持。强化生态系统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大力推广新型农业,以便为农村居民创造优良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为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生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静,王应芬,黎俊.当前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及应对策略[J].新农业,2021(16):91-92.

  [2]周敏.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1(11):41-44.

  [3]蔡安宁.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9):250-251.

  

篇五: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分

  析

  摘要:自从我国实施了乡村振兴的有关战略以来,使得农村的社会经济也获得了更快的发展,也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以及环境建设提出来了更多的要求。一定要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出发,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提升,从而实现对于农村地区空间资源的合理使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乡村的环境进行改善。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一定要抓住在乡村振兴这个过程当中的一些发展机遇和发展的关键点,有效得加强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效建设,从而尽快地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得城乡经济可以协调发展进步。

  关键词:城乡规划;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从城乡规划的这一视角出发,能够了解到城市和乡村应该处于同等的地位,乡村的建设和城市的建设相互独立,同时也相互影响,但是乡村的建设不是对城市有严重依赖的。乡村地区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对居住环境进行优化,进行改善,从而有效的解决当下存在的三农问题,有效的提高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人口流动就得到了控制,不再是单向的流动,在乡村地区拥有的人才数量就会不断的增加,产业结构相应的也能够得到发展,得到调整,有利于人和自然两者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进步。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乡村振兴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目的是希望能够为更多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有效的借鉴,尽量的使得城市和乡村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一定的转变。

  1城乡规划理论内涵以及对乡村振兴实现的重要意义

  1.1城乡规划理论内涵

  近几年来乡村规划理论正在逐渐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对于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了新的见解和新的措施。所谓的城乡规划,主要指的就是需要将城市和周边的乡村两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的打破城乡之间存在着的限制。

  通过对建筑以及各种公共设施进行较为合理科学的设置,尽量的避免出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这样城市和乡村容纳的人口数量也可以更多,能够有效的改善城乡地区的环境质量,也能够改善拥堵现象,为城乡协同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城乡规划工作本身还有综合性的特征,对于各个工程项目的有效建设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指导性的,非常的关键,需要根据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的程度对建设的计划进行制定,合理的对建设的时间进行安排,确定在其中需要投入的各种资金的资源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资源利用率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相应的各个方面的建设也可以达到统一,城乡的有效发展即将迈入新的阶段。

  1.2城乡规划理论对乡村振兴实现有着促进性作用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地区居民的生活问题受到的关注是比较多的,传统的乡村建设理念很显然不符合当下时代发展进步的需求。城乡的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两者之间的融合变得非常的必要,十分的关键,这将会给乡村的有效建设和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

  首先能够确保城市和乡村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影响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城市的有效建设对于乡村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助推性作用,同时也非常的明显。乡村的有效发展对于城市是有一定积极作用和影响的,这为区域之间的有效协同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还可以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壁垒直接被打破,尽量的将城市和乡村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对当下城乡资源的统筹规划,以及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利用,使得资源可以在城市以及乡村两者之间快速充分的流动。乡村以及城市的发展可以保持协调性,尽量的避免出现传统的城乡规划思维造成的一些负面的问题。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也创建了自然,空间,人类的新的发展格局,需要了解到的是在这个方面所进行的各种建设工作还需要关注到人本思想的突出。城乡规划工作开展的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深入的对社会公众的需求进行考虑,并且尽可能的满足了他们的各方面需求,确保社会公众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生活都能够更加的舒适,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保障,也会使得乡村的居民对于家乡的归属感更加的强烈。当这些村民看到日益发展不断建设的家乡时,也会有更加强烈的自豪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家乡的建设工作当中去,对于社会和谐的稳定有一定的维

  护作用。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比较重要,可以使得农业的生产效率水平得到提高,农民的收入得到增加,三农问题也可以直接通过这种方式被解决。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以及各方面措施有效落实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也会逐渐的达成目标。

  2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为了能够确保在城乡规划的这一角度下所实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可以顺利的落实下来,应该找到其中的切入点,尽量的使用最少的资金成本取得最好的工作效果,使得乡村的面貌可以得到改变,可以得到创新,更加充分的展现出城乡规划理论所具备的价值和作用。

  2.1加强乡村生态系统的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都是非常严重的,我国的自然灾害出现的更加的频繁,水土流失也变得更加的严重,可以种植农作物的耕地数量也在不断的减少,所以导致一些依靠农业为生的乡村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我国在未来的发展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乡村生态系统的有效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也提供了一定的指导,面对这些政策地方政府应该积极的做出一定的努力,制定更加科学的环境标准,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健全,帮助环境工程的有效展开。针对乡村环境的具体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使得自然生态可以得到有效的修复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也是一种科学的维护,周边的生态环境相应的也会变得更加的舒适,乡村建设更加会得到人才方面的保障。乡村生态系统的建设并不是短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乡村居民努力的去保护,也需要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支持,制定各项科学的策略和措施,调节区域的气候,尽量的降低自然灾害出现的次数,使得乡村真正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随着当下乡村建设的有效开展乡村人口的数量肯定会逐渐的增加,但是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所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状况。这些不足状况逐渐的暴露出来,需要地方的政府以及乡村居民做出一定的改变,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有效的完善这些基础设施,满足乡村地区人民生活的日常需求,给他们提供更加完善,更加全面的服务。乡村居民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落地生根,将乡村作为更加温暖的港湾。

  首先设施的有效建设需要有更加充足的资金,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肯定达不到目标,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一些经济方面的策略吸引社会资本加入投资的队伍当中去,筹措大量的资金,提供服务,支持乡村基础设施的有效完善,给居民带来更多的生活便利。

  其次对于这些设施进行完善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及时的淘汰掉一些无法使用的落后的设备,利用一些科技含量相对比较高的基础设施进行替代,使得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让乡村居民可以享受更高质量的服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的发展速度就会逐渐的加快。

  最后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所涵盖的方面还是比较多的,影响到了乡村居民的个人利益,所以通过基础设施的有效建设,还可以为乡村的居民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所开展的乡村地区的有效建设将会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乡村地区人民的生活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结束语

  从城乡规划的视角出发,能够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现需要各方都提供一定的支持,做出一定的贡献,有效的落实各项措施,为乡村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从而为乡村地区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也可以促使乡村地区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得到有效的协调。

  参考文献

  [1]曾雯,张小林,李智.乡村振兴视角下县域尺度城乡融合发展评价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8,32(3):1-5.

  [2]陈运.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成都村镇规划体系建设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7(6):9-11.

  

篇六: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

  赵晓楠,韩晓梦,梅田云,李子轲,高建立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066004

  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整治,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是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效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乡村振兴工作为我国广大农村提供了有针对性、详细、全面的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南。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建设美丽乡村。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在整治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第1章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1.1村容村貌有待提升

  村容村貌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最直接的表现,但是现在很多农村的村容村貌问题有待提升。首先是房屋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和监管,大多农民是直接在原来的宅基地上进行建设,建设样式和房屋朝向仅凭喜好,导致房屋布局参差不齐,村容村貌不太美观[1]。还有村民没有经过任何程序上的审批,直接在耕地上建设房屋,属于违法行为。由于很多年轻人进城务工,一些房屋常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进程。其次是农村公路的建设,只有主要路干是柏油路,其他分支还是土路。下雨时,土路泥泞难

  以行走,车辆打滑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有些公路质量差,不耐用,但是基层政府缺乏资金不能及时维修,导致公路越来越坏的结果,下雨时,路面不平整会积水,影响村民的交通以及正常生活水平。最后,农村相对城镇缺乏系统的绿化,公路边大多是自然生长的花草,没有合理的规划,缺乏观赏性。

  1.2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

  农村的厕所卫生情况不仅对村民很重要,还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农村人居环境。村民家里大多是旱厕,不能及时用水冲洗,导致周围空气质量很差,夏天天气炎热,卫生问题更加亟待解决[2]。农村缺乏活动场所的建设,业余生活单一。部分农村已经设置了一些健身器材,以便村民锻炼身体。如果健身设施建设脱离实际又疏于管理,老百姓用着不方便,公共健身设施自然闲置下来。农村垃圾桶设立比较单一,没有设立分类垃圾桶。

  1.3村民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

  由于农村村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深刻,环保意识差,乱丢垃圾的情况比较严重,阻碍了环境治理工作的进程。村民在地里打农药的药瓶和塑料袋随意丢弃,保护蔬菜用的地膜也处理不够干净,长期残留在土壤里,不仅影响了土壤的生产能力造成经济损失,还污染了环境。现在很多农村都没有设垃圾分类,所有垃圾都丢进一个垃圾桶里,然后统一处理。村民对垃圾分类的类别也不太了解,缺乏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意识。

  第2章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对策

  2.1提升村容村貌

  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村容村貌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农村房屋建设问题,可以采用先规划,后建设的方法,统一建设样式,使房屋建设呈现排列整齐。其次是修建农村公路,相关部门应做好后期公路养护工作,及时维修。最后是农村绿化问题,可以像城镇一样,在公路边建设绿化带,绿化带不仅具有美化的作用,还可以消除司机视觉上的疲劳。种植乔木绿化带还可以改变道路的空

  间尺度,使道路空间具有良好的宽高比。此外,还有净化环境作用,能滞尘,减弱噪声,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

  2.2健全农村基础设施

  公厕与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健康水平息息相关,要大力推动卫生化公厕建设工作,制定完善的公厕管理流程,定期对公厕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3]。建好农村健身设施只是第一步,有关部门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设专人管理等,便于群众使用。让这些健身设施物尽所用,居民才能受益,工程才能真正惠民。新增垃圾桶、购置垃圾转运车辆、在基层新建垃圾中转,配置保洁人员等,夯实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4]。

  2.3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基层干部要让村民全面理解,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为了给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也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村民不仅是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设者,更是受益者,所以村民要积极参与进来,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助力[5]。村委会应通过多种方式,如广播、知识手册、以及微信新媒体等,对村民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应设计垃圾分类桶,并为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让村民意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认知水平,使村民了解环境恶化威胁到广大农村居民生态福祉,激发村民的环境维权意识,进而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来。提升乡镇干部和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提出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问题及治理对策,认为应加强村庄规划、提升村容村貌,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总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一场持久战,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完成,要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农民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营造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新农村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安勇,张美琪.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J].经济师,2022(04):53-54.

  [2]王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规划建设[J].农家参谋,2022(01):10-12.

  [3]傅志宏.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路径[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1,34(04):44-45.

  [4]廖春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策略[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11):84-86.

  [5]杨小川.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路径研究[J].居舍,2022(03):15-17.

  赵晓楠(2000.9---)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

  

篇七: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zhènxīng)环境治理以环境整治推动乡村振兴

  从《全国生态(shēngtài)环境保护“十五〞方案(fāngàn)》要求“加快农村(nóngcūn)环境保护步伐〞,到《十三五〞生态(shēngtài)环境保护规划》中“加快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充分说明我国的农村环保工作正在加速推进,治理政策工具逐渐多元,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十四五〞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环境整治推动乡村振兴,为美丽中国增光添彩?笔者认为,农村环境整治要突出“三观〞:系统观、健康观和治理观。

  一是做好系统观,将时空思维引入政策设计。农村是一个生活居住、生产开展和生态环境相耦合的半人工半自然生态系统,这决定了农村环境整治是一个具有空间立体性和时间长期性的系统工程。然而,诸多农村环保规划缺乏系统协调的理念,譬如过于追求干净有序而无视“少量饲养〞的农业生产功能,简单套用城市技术方案而忽略农业种养的生态循环功能等。

  “十四五〞期间农村环保需协调“三生〞系统关系,从空间上看得宽一些,从时间上看得远一些。

  在空间上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立体性。从农业生态的系统总体考虑设计生活垃圾、污水排放、厕所革命和畜禽养殖等整治规划,统筹考虑农业绿色开展、生态乡土智慧、农村庭院功能等元素与农村环境可持续治理,从“大农业〞整体系统尽可能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在时间上考虑环境整治的长期性。依据本区域乡村振兴长远规划,结合不

  同类型村庄分步分类推进实施,协调好其他规划与正在编制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2年〕的任务耦合,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防止目标定得过高和工作操之过急,以政绩考核倒逼“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二是立好健康观,将健康理念纳入工程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为了改善环境,也是为了卫生健康。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环保工作以污水处理站、厕所工程等建设为主,而忽略了健康卫生意识等习惯培育。譬如,儿童是行为养成关键时期,可用极小本钱培育如厕文化,即“小习惯大用处〞会让他们终身受益,甚至影响到家庭与社会。

  “十四五〞期间农村环保工作需融入健康理念,推动将“疫〞时好习惯形成

  “疫〞后长效机制,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过程各环节。要以疫情为切入点加快培育农民环境卫生意识。习惯养成需要很长时间,针对不同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依靠鲜活案例、横幅标语、通俗语言等方式营造良好气氛,通过勤洗手和用公筷等习惯革新环保观念、改变农户行为;

  特别要加大对儿童、孕妇等群体的宣传及帮扶。利用大学生下乡实践、医生入村义诊和年轻人假期返乡等契机,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环境知识普及,通过树立典范和传帮带等方式引导家庭树立健康卫生理念,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尤其以厕所革命为载体助推家庭环境卫生改善,并依托健康中国行动加大农村健康环境投入。

  三是用好治理观,将有效发动融入长效机制。农村环境不仅是“整〞和“治〞,更在于“用〞和“管〞,即构建长效机制。政府大包大揽和农民参与动力缺乏等致使长效机制难以建立,造成有限资金极大浪费和公共资源配置扭曲。譬如,局部农村治污工程“白天晒太阳、晚上看月亮〞。

  “十四五〞农村环保需着力健全整治长效机制,准确把握农村生态环境工作所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切实提升县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依靠农民双手实现家园治理,探索更加有效的社会发动方式,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并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在资源配置上的积极性作用。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农民组织起来,进而提升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与主动性。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农村环境整治方案、技术和标准等需因地制宜和本钱适宜,满足人们对干净、实用和宜居的生活追求。同时,依托基层治理引导培育农村社会机制,改革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明确县级党委和政府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及其边界,利用检查催促利器和社会资本多元投入,将“突击式、粗放式、运动式〞整治逐渐演变为“常态化、精细化、标准化〞治理,形成多元协同共振的农村环境治理新格局。

  内容总结

  (1)乡村振兴环境治理以环境整治推动乡村振兴

  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方案》要求“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步伐〞,到《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加快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

  理〞,充分说明我国的农村环保工作正在加速推进,治理政策工具逐渐多元,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譬如,儿童是行为养成关键时期,可用极小本钱培育如厕文化,即“小习惯大用处〞会让他们终身受益,甚至影响到家庭与社会

  

篇八: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浅析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为根本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达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之一,只有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乡村振兴才有坚实的基础。

  一、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一)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是导致农村水体和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小,使用化肥和农药已成为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大量使用农药杀虫,使用化肥提高土地肥力,导致土壤板结和酸化,造成严重的土壤和水体污染,农作物的农药残留也严重超标。(二)动物养殖污物排放。作为农民的副业之一,养殖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然而,农村地区的养殖污物排放问题非常严重。畜禽的粪便无人处理,随意堆积和排放,污水横流。养殖场附近更是臭气熏天,引发居民不满。畜禽养殖废水含有氮、磷等微量元素,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人畜正常使用。随着畜禽养殖废水和废物的排放,畜禽养殖饲

  料中含有的抗生素和激素等物质长期积累,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污染严重。

  (三)工业污染日趋严重。为发展经济,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现阶段农村地区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兴建各种企业,然而大部分企业是承接城市转移的高污染企业,也没有合格的排放标准。这些企业排出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大多没有处理,没有达到合格标准便直接排放。这些企业虽然给当地带来一定的就业岗位,安置了剩余劳动力,但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四)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农村生活垃圾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加之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垃圾污染问题始终存在。近年来,虽然在各村投放了许多垃圾桶,摆放在固定地方回收垃圾,但不少村民因距垃圾桶较远,随意将生活垃圾丢弃在房前屋后,以致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五)作物秸秆随意堆放。农村的稻秆、麦秆等秸秆是农作物的副产品,过去常用来生火做饭或焚烧还田,很容易产生雾霾。目前农村严禁焚烧秸秆,而秸秆再利用的成本较高,所以除了部分还田,大部分秸秆都无法处理,最终只能随意堆放,任其自然腐烂而造成新的污染。

  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一)党进一步牢固执政基础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尽管我国城镇化步伐越来越快,截止到目前仍有7亿人生活在农村,许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对农村老家也一直关心关注,甚至有一部分

  还会打算退休后回农村养老的想法,所以说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环境宜居程度被多数人所关心关注,可以说农村工作是国家治理的“压舱石”“稳定器”,做好农村工作对党和政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农村矛盾,也有利于维护党和国家的权威,进一步牢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表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质方面,他们对周围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恰恰相反,随着农村经济快速發展,农村环境却日趋恶化,严重影响农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农村群众营造干净整洁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符合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是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

  (三)实现乡村振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实施的一项新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的阶段性内容,都嵌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内。乡村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成部分,没有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的成色必然大打折扣,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也无从谈起。因此,改善农村人居

  环境,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三、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机制不完善。当前阶段,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体实施中,涉及多个权属不同的治理主体,比如房屋建设规划由乡建部门管理,污水处理归环保部门负责,农业废弃物多由农业农村管理。受职责范围、行业性质等方面的限制,治理主体间各自为政、条块分隔现象突出,导致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出现“各扫门前雪”的现象,不能协调联动、形成合力,甚至会出现相互扯皮、推诿现象。(二)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识不到位。部分地区村民受教育程度与认知水平较低,环保意识、参与意识和公德意识较为淡薄,既不会主动学习环保知识,也不会自我约束污染行为,甚至对环境治理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同时受传统农村生产生活习俗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离城市较远的偏僻地区,多数村民对环境治理的认识不到位,总以为除自家以外地方的环境问题与自己无关。许多地方存在村内乱堆乱放现象,“柴堆、草堆、粪堆、土石堆、垃圾堆”等五堆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乱圈乱占现象普遍存在,方便了自己影响了村集体整体形象。(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受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的限制,在城乡建设中的投入以城市建设为主,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严重滞后。而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明显

  的公益性,在多数农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集体和个人投入极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近年来,虽然随着对环保重视度的提升,政府逐步增加相关投入,但用于乡镇和农村的相对较少。增加资金投入无疑是污染治理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治理经费有限,使得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落实不到位,在垃圾清运和污水处理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例如,村里的垃圾车、垃圾桶数量不够,保洁员多是散工和临时工,工作质量难以保证。一旦政府拨款出现断流,垃圾就陷入无人监管境地。

  四、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几点建议(一)增加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综合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工程,不是单独哪个部门或单位自己就能办好的,必须多部门联动、多资金整合、多人才聚集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从当前农村条件来看,影响人居环境最大的障碍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阻碍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农业、环保、交通、水利等涉农资金进行整合,用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与农业项目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补齐农村环境整治短板。(二)协同治理,形成人居环境整治合力。农村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居环境整治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其治理难度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仅凭一方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立足农村环境治理碎片化现实,协同治理模式的建立

  

篇九: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环境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建设美丽乡村被反复提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保障,也是统筹兼顾整个城乡发展的实际所需。我国农村建设是一个非常艰难且漫长的过程,要想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帮助农村得到新的发展。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更高层次的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本文分析了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通过了解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设建议,为美丽乡村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大力提倡美丽乡村建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建设美丽新农村作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美好梦想来推进,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

  1乡村振兴环境下美丽乡村建设原则

  1.1整体规划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涵盖景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文化传承等,需要加强整体规划,才能提升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美丽乡村建设涉及乡村发展、资源利用、生活环境等,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本土特色和乡村发展需要的综合考量,助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协调性。将不同要素放在一起综合考量,能有效均衡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也能在尊重村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保持整体规划原则是乡村建设的基础原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乡村协调发展。

  1.2乡土保护原则

  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延续,通过感受乡村人文景观和地域风情,能充分感知乡村魅力。但目前很多乡村发展过程中在向城市化靠拢,其田园特色也在逐渐消失,甚至存在民间习俗、文化的传承断层问题。加强文化延续,针对性解决乡村文化无人继承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以乡土保护原则为基准,在原有自然特色基础上,加强文化建设,减少村民的适应时间,唤起村民对传统乡村文化的记忆,推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1.3持续发展原则

  持续发展原则是指美丽乡村建设时,不能影响环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获取经济发展。故此,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应为可再生资源预留自我生产循环的时间,减少消耗非再生资源,尽量找到非再生资源的替换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良好的乡村发展局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既是绿水青山,又是金山银山,必须保障合理开发,保持目前和谐的发展态势,加强乡村艺术传承。

  2乡村振兴环境下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不足

  2.1总体规划不科学

  一是建设探索期规划缺乏完备的理论和规划标准。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与城乡一体结合得不充分,不能较好地考虑农村与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连续性。因此,会出现一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却未从根本上实现美丽乡村,产生一些基础设施闲置、引种植物缺乏经济效益等连带的问题。二是建设美丽乡村时过分依赖成功案例。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拿来主义比较严重,在规划设计中未能充分考虑改造村的自然地貌、文化习俗及周边外围生态空间、经济环境等条件,未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

  2.2美丽乡村产业不强问题

  从整体上看,乡村实体企业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多靠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不足,应加快把美丽风景变为美丽经济,利用资源禀赋发展乡镇企业、引进

  外来企业、抓紧农文旅融合发展机遇,多元化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

  2.3理念的落后不足以指导实践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种实践,它需要以一定的理念来作指导。但现实却是因一部分人受限于观念上的陈旧、思想上的束缚和理念上的落后,仍固步自封,比如原来种植条件好的乡村仍倾向于发展原有种植业,甚至停留在原始的家庭化种植状态,在思想观念上没想过也不敢尝试乡村旅游或其它产业模式,终究形成不了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难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持。

  3推进乡村振兴环境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3.1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

  美丽乡村规划要结合周边城市规划、城乡一体建设进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美丽乡村系统规划程序,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的统一。调查了解村落及周边自然地貌地形、植物景观类型;调查了解居民的人口组成结构,针对不同的居民群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在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下,经过前期资料调查收集与整理、调查结果分析与评估,确立美丽乡村特色主题和美丽乡村景观的总基调,村落及村落周围景观统一设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融合、人景相融。

  3.2激活各种要素,增强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发展平台。要立足当地区域、产业、环境、资源特色,坚持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并重,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这个大平台,激活农村市场要素,在规划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发展,深挖产业发展潜力,变输血为造血,变封闭为开放,保持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有持续生命力。要积极探索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做强农村美丽经济,真正实现村美民富。

  3.3创新理念发展,发展产业特色

  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依然需要通过一系列创新寻找发展的源动力。首先,在政策上,要寻求一定的创新。建设美丽乡村不仅需要地方政府极大的投入力度,还需创新具体的投入方式,使得财政投入取得最佳的政策效果。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要目标,投入应分为三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适宜居住的美丽乡村。二是基于生态的角度,追求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就需要加强退耕还林、整治环境、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投入。三是提高村民的收入。要强化政府引领,对于发展中的产业或许新兴产业,实行直接补贴。其次,在技术上,要谋求一定的创新。技术上的创新包括很多的内容,比如生物技术范畴、机械装备范畴、储藏加工范畴、运输技术范畴等等的应用,可以起到增产、提质、节本、增收、保护生态等多方面的作用。再次,在组织,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要努力通过组织上的创新,比如在不改变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寻求农业的区域专门化、规模化,以更好地解决农业小生产和农产品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最后,要继续创新业态。这一创新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动力。因为业态创新有利于压力农业的产业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的强、农民的富和农村的美。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挑战,但也存在很多机遇。积极加强对传统文化、现代元素的有机融合,能构建具有张力的美丽乡村,也能优化传统乡村面貌,改善基本民生。美丽乡村发展时,需要较多了解地域特点和特色的设计师,企业和学校应加强对优秀设计师的培养,引导其根据客观条件满足村民的多元化需求,才能充分激发乡村文化传承潜能,助力城乡共同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旭.艺术设计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探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02):79-83.

  [2]王吉民,于守超﹡,刘美辰,侯鑫杰,王新敏.浅谈景观视角下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J].现代园艺2022(01):160-162.

  [3]杨柳俏.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探究[J].居舍2021(29):93-94.

  

篇十: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探讨

  【摘要】为进一步处理好“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难点,指出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基层治理水平,建立系统的生态环境系统管理制度,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管理;环境整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程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生态环境质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同时,农村环境保护又滞后于整个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程,成为短板中的短板。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以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标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对策思路,是履行好生态环境部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开展顶层设计、统一实施监测和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监察问责的新职责的当务之急。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1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整体仍处起步阶段

  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主要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08年至2017年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435亿元。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13.8万个村庄完成环境综合整治,近2亿农村人口直接受益。各地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0多万套,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900多万个(辆)。但是,截至2016年底,全国尚有近80%村庄的生活污水没有治理,近50%

  的村庄没有实施改厕。以简单收集为标准,还仍有26.1%的村庄生活垃圾没有治理。已经完成整治的村庄的环保设施长效运行维护仍然困难重重。

  1.2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机构及队伍建设尚处初期阶段

  在中央本级,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专门设置农村处负责组织协调全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虽然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强化,但是相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现有的机构和队伍配置远远不能够满足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机构及人才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1.3农村环境管理制度尚需不断完善

  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面,截至目前,我国已出台了《环境保护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以及《环境保护税法》等多部涉及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缺少系统设计,尚无一部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统筹规范农村环保工作的责任分工和协调实施。二是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界定不清晰,甚至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完全一致,执行力差。与工业污染防治一样,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也面临着厘清污染者和监管者责任的问题,但更为复杂的是,农民在污染治理方面的能力明显弱于工业生产者,现行法规弱化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污染直接责任和治理的法律责任,加大了污染监管的难度。

  2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问题

  2.1农村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差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在我国工作起步晚,资金、科技、政策等建设要素方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又远远落后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故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两极分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高投入的建设项目,农村经济基础差,资金不足,难以靠农民自身发展环境治理,缺乏政府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对于农村的生态环境整治难度大极少有成功案例。当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差,对于污染量最大的生活垃圾以及废水没有相应的处理设施。农民的生产生活垃圾随处乱扔或者露天焚烧产生大量污染,家禽粪便等随处可见,每到雨天产生的大量污水直接

  排进了农村的地表径流,污染面广泛。缺乏基础的垃圾处理中转站,致使农村村貌差、生活环境质量低。即使有的农村有垃圾处理点,以及污水处理设施,但是也由于运营成本过高,缺乏管理而被闲置。

  2.2环保意识宣传不到位,农民积极性不高

  在当下农村经济水平发展滞后,农民深受旧社会固有观念的影响,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生活物质的保障,对于生态效益的作用不甚了解,缺乏基本的认知。固然是因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人员构成复杂,但也和部分基层领导不作为缺乏宣传,经济为导向的行为密不可分。领导自身缺乏生态意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慢,自身环保意识较弱,再加上生态文明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明显,短时间内不能对农民的生活产生直观的经济利益,导致一部分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没有发挥环境治理的主体与监督作用只看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长久利益。

  2.3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政策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

  由于农村发展的滞后性,远比不上城市发展,所以当下农村制定的一些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存在些许漏洞,尚未健全。尤其在生态文明规章细则上建设上更是滞后。我国出台的部分相关政策已不适应新时代下的环境保护,而且相关政策多为纲领原则.上的指导,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指导,对于农村基层理解执行难度高。同时这些法律文件缺乏针对性,对于实施农村环保工作的责任分工以及实施协调不明确。各个法律文件之间的内容相互矛盾,这些都让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举步维艰。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管理职能职责冲突,协调性差、执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3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对策建议

  3.1发展生态经济,健全农村环保法规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多方面复杂长效的工程。这个工程不仅仅是靠相关的行为规范就能解决的。目前在一些农村地区环保行为规范执行不到位,约束性不强,重视度不够。因此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必不可少,是解决农

  村生态环境保护强有力的保障。开展相关治理工程必须要有法律法规作为支撑指导。我国针对农村的专项相关法律法规起步晚,而且针对性不强、内容冲突存在诸多问题,基层执行力差,因此完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势在必得。制定法律法规时要依法制定,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深入实地,制定的法律法规要有针对性,具有操作意义,抓紧首要制定迫在眉睫的土壤污染治理法、农村企业排污法、畜牧业养殖污水整治条例、以及相关监测指标体系。各个地方也要因地制宜地根据自身客观情况制定一批与本地生态环境污染相关的文件法规,在制定中首重乡村与城市间的公平性原则,公平的保障体系能防止法律在执行中变形,具有指导性意义。

  3.2制定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原则

  一要坚持环境管理与乡村振兴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文化繁荣兴盛、治理体系创新、民生保障以及脱贫攻坚等其他乡村振兴工作密不可分。要树立一盘棋的概念,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政策和标准体系中,理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与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关系,打破由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农村环境管理瓶颈。二要坚持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统筹规划。充分挖掘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容量,发挥其消纳污染物和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屏障作用。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格生态环境准入、强化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3.3政府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政策、技术支持

  长期以来,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政府的焦点一直集中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以及政策倾斜,由于当时农村环境问题尚不突出,所以农村环境问题被长期忽视。现如今城市环境生态治理效果显著,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层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农村环境整治政策,引领方向,持续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技术上给予指导,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以及政府村名多方加入共同治理。运用技术指导优势培育取代污染源的新型生态产业,从源头上改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式。

  4结束语

  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当建设牢固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必须全面高质量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并可以在中国的农业国家中加速向农业的转化。大量的转型使农民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拥有广阔的世界,人才可以在其中取得巨大成就。除非持续改善农村振兴的永久活力,否则人民生活和工作就会更加舒适,这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检,何中臣,唐贵忠.乡村振兴视域下健康乡村的内涵、建设现状与路径选择[J].重庆行政,2020,21(4):54-56.

  [2|杨真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8):34-35.

  [3|侯談,蒋军成.乡村振兴战略下文旅特色小镇持续助力精准扶贫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0(8):125-132.

  [4|霍玉璨.乡村振兴背景下饲料企业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J].中国饲料,2020(15):138-140.

  

篇十一: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

  略研究

  作者:崔艳秋刘畅赖震洲来源:《小城镇建设》2020年第08期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村镇环境建设一种新的导向,生态理念为村镇环境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文章以山东省济南市仁里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镇进行现场调研及问卷调查,发现其存在收入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屋质量参差不齐和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等问题,结合山东省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理念,提出村镇产业转型发展、村镇设施空间规划、村镇建筑技术创新和生态资源格局调整等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加快村镇建设、提升村镇环

  境,加强监管长效机制,推动村镇建设发展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以期为村镇建设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镇;宜居;生态环境;仁里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15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8-0106-09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ontheLivableEcologicalEnvironmentConstructionStrategyinVillagesandTownsundertheContextofRuralRevitalization:TakingRenliVillageinJinanCityasanExample

  CUIYanqiu,LIUChang,LAIZhenzhou

  [Abstract]Thestrategyofruralrevitalizationisanewdirectionoftheenvironmentalconstructionofvillagesandtowns,andtheecologicalconceptprovidesanewdevelopmentmodeforit.TakingRenliVillageinJinanCityasanexample,throughtheon-the-spotinvestigationandsubjectivequestionnairesurvey,thispaperfindsthattherearesomeproblems,suchaslowincomelevel,imperfectinfrastructure,unevenhousingqualityandlowlevelofresourceutilization.CombinedwiththedevelopmentconceptofruralecologicalrevitalizationinShandongProvince,itputsforwardstrategiesfortheconstructionoflivableecologicalenvironmentinvillagesandtowns,includingindustry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thefacilitiesspatialplanning,andtheinnovationonconstructiontechnology,andtheadjustmentofecologicalresourcespatternandsoon,acceleratetheconstructionofvillagesandtowns,improvetheenvironmentofvillagesandtowns,inordertostrengthenthelong-termsupervisionmechanism,andtopromotethedevelopmentlevelofvillagesandtownstoahigherlevel,hopingtoprovidereferencefor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villagesandtowns.

  [Keywords]ruralrevitalization;villageandtown;livable;ecologicalenvironment;RenliVillage

  引言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加速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生态建设,而2020年正是我国村镇地区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山东省省委、省政府据此于2018年印发《山东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方案》,文件中以建设宜居村镇环境为导向,围绕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和资源价值实现四大目标提出了生态产业示范、“美丽村居”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同时充分运用山东省独特的地理优势,打造齐鲁样板,实现农业现代化(见表1)。

  传统村镇独具特色,历史悠久,以其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形成了与城市截然不同的规划体系。近几年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如2011年钱锋基于目前社区规划所存在的问题,从空间景观和社区建筑设计两方面对宜居社区规划进行了讨论[1]。2015年陈奕凌等从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旅游产业转型发展三方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村镇宜居社区建设规划的方法思路[2]。2017年吴亚伟等以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改革为主线,从乡村体系重构、用地合理布局、资金精准投放、建设政策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规划理念[3]。2019年赵华勤等强调村镇应从建设到维护,构建了县—乡—村—村庄—村居的规划设计层级体系,建立起村镇人居环境投入、管护、监管长效机制[4]。2019年孙应魁等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理念,提出理水护林、梳脉成络、分区设点、修屋复景等策略,为地域性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5]。2019年袁烽等从地区文化、社区凝聚力、产业复兴及对外互联等探索中国未来村镇的建设模式,并引入数字建造产业化方式,形成建筑产业化和工厂化预制,提升建筑质量[6]。通过对近10年的相关研究总结能够发现,目前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大多集中于宜居村镇规划层面,多以村镇为单位,侧重理论、政策研究,少有针对于村民需求或现阶段村镇环境所存在的产业问题、基础设施、居住状况和资源利用等进行的具体性设计研究。

  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仁里村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收集基础数据,从村镇产业、村镇设施、村镇建筑和村镇资源四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山东省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理念,提出相应的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开展以生产、消费及相关休闲旅游活动为主题,以生产、生活空间融合重构为主要目标的村镇宜居环境建设研究,真正落实于村民生活及需求,以期为村镇建设发展提供借鉴意义[7]。

  1仁里村概况

  仁里村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南部山区仲宫镇,距最近的济南商业辐射区14km,属城市近郊村类型。村镇依山而建,总用地面积6.3hm2,可耕种土地350亩,山林资源3000亩,林地400亩,荒山荒坡2500亩。现仁里村户籍人口280人,外出打工者约170人,常住人口约110人,多以孩童和老人为主。村镇东侧临近滩九线,是通往南部山区的主要交通路线,属村镇与外界交流的唯一主干道,仁里村位于交通咽喉处,人员流动较大(见图1)。新制定的济南南部山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将南部山区建立为重要生态保护区,创建景观生态廊道,仁里村政府预以此为发展机遇,试图构建宜居生态环境来寻求经济发展新格局和村落环境的整治方法[8](见图2)。

  2仁里村发展现状调研及问题分析

  2.1主观问卷调查

  笔者对仁里村存在的问题及村民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对象为留驻村镇人口,问卷内容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包括收入状况、基础设施、居住状况和资源利用[9]。问卷的发放时间

  为2019年4月,本次问卷共发放110份,回收105份,占常住人口数的95.5%,有效问卷为97份,无效问卷为8份,有效率92.3%。由于所调研的村民大多为老人,识字程度较低,问卷为笔者询问村民后按实际内容填写(见图3)。

  (1)收入状况方面,72.16%的村民家庭以务农为主,36.08%的村民家庭年收入在2~5万。(2)基础设施方面,45.36%的人认为基础设施存在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足的状况,有72.16%的村民希望增加老人之家供他们聚集在一起活动,54.64%的村民希望增加幼儿园,减少上学路程,便于照看孩子。(3)居住状况方面,91.75%的村民房屋没有附加保温材料,57.73%的村民认为房间内温度偏低但还可以接受。这应该是由于仁里村大多数房屋为早期建造的石砌建筑,建造技术落后,室内保温性能不强,在寒冷地区冬季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室内热,舒适性不高。(4)资源利用方面,89.69%的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来自于井水,74.23%的村民在厨房和取暖时所用的能源为煤炭资源。

  2.2村镇发展现状

  2.2.1村镇产业

  仁里村整体保留着传统山村风貌,地形地貌相对复杂,西南侧为平原,北侧为丘陵,自北向南地形高度依次跌落。村镇产业以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多为单户种植,结合寒冷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13.8℃,冬季长达157天,春、秋季最短,光照充足,形成了特色农作物如花椒、核桃等。農副产品主要对外出售,存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产业带动力较弱等问题。

  2.2.2基础设施

  由于长期以来仁里村主要对外交通干道仅为东部滩九线,交通较为闭塞、村庄道路等级低,南北向内部道路基本为红砖水泥路和石板路,道路路面较窄,但保留了其古道特色,形成的传统特色的步行街道主导着全村格局,但也约束着村民的生活[10]。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匮乏,特别是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等治污保洁长效机制不健全,村民常常将生活垃圾或废旧物品放置于家门口,垃圾处理站的使用率较低,造成村镇环境“脏、乱、差”的局面(见图4)。由于受到地形高差的制约,仅在村庄东南侧地势较低处规划有活动场地,但留守老人行动不便,其活动区域通常集中于大门口路旁的石基。现阶段仁里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标准不高、服务人群单一,不能够真正满足村民的特殊生活需求,需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针对性和完善性。

  2.2.3居住状况

  仁里村农宅的特点是其建筑布局与自然地形紧密结合,这与仁里村北高南低的传统山村风貌有关。由于现阶段大面积的农宅都是由村民自发建造,缺乏专业的村镇建设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指导,造成农宅建设选址随意、布局分散、形式各异。仁里村当地石材充足,种类多为花岗岩、页岩等,农宅因此多以石砌建筑为主,开窗较少。村民常从临边山地选取石材砌筑成墙,其墙体及屋顶通体都以石材构成,层数为二层,以砖砌脚,形成“拼贴墙”[11]。屋顶采用坡屋顶,坡度在20°~30°之间,上面铺设瓦片,结构以穿斗式为主,内部做简单装饰。砖石墙体也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构成了村居地域特色(见图5)。但农宅整体的建筑品质普遍不高,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失,多数农宅质量较差且常年无人居住,形成危房。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本应寄托着人们家园梦想的乡村风貌越来越缺少对田园风光、历史文化元素等的利用,致使人们的家园认同感逐渐流失。

  2.2.4资源利用

  由于仁里村是自主生成发展的自然村落,生产生活用水来自于北侧山地上的深水井,生活污水沿房屋外侧排水管自然排放,农业用水依靠雨水灌溉,缺乏灌溉水源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凸显了水资源问题在村庄规划中的迫切性[12]。村民生活用电基本能够得到保障,各种电力设施齐全,但当地电线线路过于凌乱,没有经过完整规划处理,造成安全隐患。炊事、取暖所用能源主要为煤炭,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仁里村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收集基础数据,从村镇产业、村镇设施、村镇建筑和村镇资源四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山东省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理念,提出相应的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开展以生产、消费及相关休闲旅游活动为主题,以生产、生活空间融合重构为主要目标的村镇宜居环境建设研究,真正落实于村民生活及需求,以期为村镇建设发展提供借鉴意义[7]。

  1仁里村概况

  仁里村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南部山区仲宫镇,距最近的济南商业辐射区14km,属城市近郊村类型。村镇依山而建,总用地面积6.3hm2,可耕种土地350亩,山林资源3000亩,林地400亩,荒山荒坡2500亩。现仁里村户籍人口280人,外出打工者约170人,常住人口约110人,多以孩童和老人为主。村镇东侧临近滩九线,是通往南部山区的主要交通路线,属村镇与外界交流的唯一主干道,仁里村位于交通咽喉处,人员流动较大(见图1)。新制定的济南南部山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将南部山区建立为重要生态保护区,创建景观生态廊道,仁里村政府预

  以此为发展机遇,试图构建宜居生态环境来寻求经济发展新格局和村落环境的整治方法[8](见图2)。

  2仁里村发展现状调研及问题分析2.1主观问卷调查笔者对仁里村存在的问题及村民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对象为留驻村镇人口,问卷内容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包括收入状况、基础设施、居住状况和资源利用[9]。问卷的发放时间为2019年4月,本次问卷共发放110份,回收105份,占常住人口数的95.5%,有效问卷为97份,无效问卷为8份,有效率92.3%。由于所调研的村民大多为老人,识字程度较低,问卷为笔者询问村民后按实际内容填写(见图3)。

  (1)收入状况方面,72.16%的村民家庭以务农为主,36.08%的村民家庭年收入在2~5万。(2)基础设施方面,45.36%的人认为基础设施存在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足的状况,有72.16%的村民希望增加老人之家供他们聚集在一起活动,54.64%的村民希望增加幼儿园,减少上学路程,便于照看孩子。(3)居住状况方面,91.75%的村民房屋没有附加保温材料,57.73%的村民认为房间内温度偏低但还可以接受。这应该是由于仁里村大多数房屋为早期建造的石砌建筑,建造技术落后,室内保温性能不强,在寒冷地区冬季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室内热,舒适性不高。(4)资源利用方面,89.69%的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来自于井水,74.23%的村民在厨房和取暖时所用的能源为煤炭资源。

  2.2村鎮发展现状

  2.2.1村镇产业

  仁里村整体保留着传统山村风貌,地形地貌相对复杂,西南侧为平原,北侧为丘陵,自北向南地形高度依次跌落。村镇产业以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多为单户种植,结合寒冷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13.8℃,冬季长达157天,春、秋季最短,光照充足,形成了特色农作物如花椒、核桃等。农副产品主要对外出售,存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产业带动力较弱等问题。

  2.2.2基础设施

  由于长期以来仁里村主要对外交通干道仅为东部滩九线,交通较为闭塞、村庄道路等级低,南北向内部道路基本为红砖水泥路和石板路,道路路面较窄,但保留了其古道特色,形成的传统特色的步行街道主导着全村格局,但也约束着村民的生活[10]。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匮乏,特别是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等治污保洁长效机制不健全,村民常常将生活垃圾或废旧物品放置于家门口,垃圾处理站的使用率较低,造成村镇环境“脏、乱、差”的局面(见图4)。由于受到地形高差的制约,仅在村庄东南侧地势较低处规划有活动场地,但留守老人行动不便,其活动区域通常集中于大门口路旁的石基。现阶段仁里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标准不高、服务人群单一,不能够真正满足村民的特殊生活需求,需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针对性和完善性。

  2.2.3居住状况

  仁里村农宅的特点是其建筑布局与自然地形紧密结合,这与仁里村北高南低的传统山村风貌有关。由于现阶段大面积的农宅都是由村民自发建造,缺乏专业的村镇建设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指导,造成农宅建设选址随意、布局分散、形式各异。仁里村当地石材充足,种类多为花岗岩、页岩等,农宅因此多以石砌建筑为主,开窗较少。村民常从临边山地选取石材砌筑成墙,其墙体及屋顶通体都以石材构成,层数为二层,以砖砌脚,形成“拼贴墙”[11]。屋顶采用坡屋顶,坡度在20°~30°之间,上面铺设瓦片,结构以穿斗式为主,内部做简单装饰。砖石墙体也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构成了村居地域特色(见图5)。但农宅整体的建筑品质普遍不高,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失,多数农宅质量较差且常年无人居住,形成危房。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本应寄托着人们家园梦想的乡村风貌越来越缺少对田园风光、历史文化元素等的利用,致使人们的家园认同感逐渐流失。

  2.2.4资源利用

  由于仁里村是自主生成发展的自然村落,生产生活用水来自于北侧山地上的深水井,生活污水沿房屋外侧排水管自然排放,农业用水依靠雨水灌溉,缺乏灌溉水源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凸显了水资源问题在村庄规划中的迫切性[12]。村民生活用电基本能够得到保障,各种电力设施齐全,但当地电线线路过于凌乱,没有经过完整规划处理,造成安全隐患。炊事、取暖所用能源主要为煤炭,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仁里村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收集基础数据,从村镇产业、村镇设施、村镇建筑和村镇资源四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山东省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理念,提出相应的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开展以生产、消费及相关休闲旅游活动为主题,以生产、生活空间融合重构为主要目标的村镇宜居环境建设研究,真正落实于村民生活及需求,以期为村镇建设发展提供借鉴意义[7]。

  1仁里村概况

  仁里村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南部山区仲宫镇,距最近的济南商业辐射区14km,属城市近郊村类型。村镇依山而建,总用地面积6.3hm2,可耕种土地350亩,山林资源3000亩,林地400亩,荒山荒坡2500亩。现仁里村户籍人口280人,外出打工者约170人,常住人口约110人,多以孩童和老人为主。村镇东侧临近滩九线,是通往南部山区的主要交通路线,属村镇与外界交流的唯一主干道,仁里村位于交通咽喉处,人员流动较大(见图1)。新制定的济南南部山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将南部山区建立为重要生态保护区,创建景观生态廊道,仁里村政府预

  以此为发展机遇,试图构建宜居生态环境来寻求经济发展新格局和村落环境的整治方法[8](见图2)。

  2仁里村发展现状调研及问题分析2.1主观问卷调查笔者对仁里村存在的问题及村民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对象为留驻村镇人口,问卷内容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包括收入状况、基础设施、居住状况和资源利用[9]。问卷的发放时间为2019年4月,本次问卷共发放110份,回收105份,占常住人口数的95.5%,有效问卷为97份,无效问卷为8份,有效率92.3%。由于所调研的村民大多为老人,识字程度较低,问卷为笔者询问村民后按实际内容填写(见图3)。

  (1)收入状况方面,72.16%的村民家庭以务农为主,36.08%的村民家庭年收入在2~5万。(2)基础设施方面,45.36%的人认为基础设施存在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足的状况,有72.16%的村民希望增加老人之家供他们聚集在一起活动,54.64%的村民希望增加幼儿园,减少上学路程,便于照看孩子。(3)居住状况方面,91.75%的村民房屋没有附加保温材料,57.73%的村民认为房间内温度偏低但还可以接受。这应该是由于仁里村大多数房屋为早期建造的石砌建筑,建造技术落后,室内保温性能不强,在寒冷地区冬季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室内热,舒适性不高。(4)资源利用方面,89.69%的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来自于井水,74.23%的村民在厨房和取暖时所用的能源为煤炭资源。

  2.2村镇发展现状

  2.2.1村镇产业

  仁里村整体保留着传统山村风貌,地形地貌相对复杂,西南侧为平原,北侧为丘陵,自北向南地形高度依次跌落。村镇产业以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多为单户种植,结合寒冷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13.8℃,冬季长达157天,春、秋季最短,光照充足,形成了特色农作物如花椒、核桃等。农副产品主要对外出售,存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产业带动力较弱等问题。

  2.2.2基础设施

  由于长期以来仁里村主要对外交通干道仅为东部滩九线,交通较为闭塞、村庄道路等级低,南北向内部道路基本为红砖水泥路和石板路,道路路面较窄,但保留了其古道特色,形成的传统特色的步行街道主导着全村格局,但也约束着村民的生活[10]。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匮乏,特别是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等治污保洁长效机制不健全,村民常常将生活垃圾或废旧物品放置于家门口,垃圾处理站的使用率较低,造成村镇环境“脏、乱、差”的局面(见图4)。由于受到地形高差的制约,仅在村庄东南侧地势较低处规划有活动场地,但留守老人行动不便,其活动区域通常集中于大门口路旁的石基。现阶段仁里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标准不高、服务人群单一,不能够真正满足村民的特殊生活需求,需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针对性和完善性。

  2.2.3居住状况

  仁里村农宅的特点是其建筑布局与自然地形紧密结合,这与仁里村北高南低的传统山村风貌有关。由于现阶段大面积的农宅都是由村民自发建造,缺乏专业的村镇建设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指导,造成农宅建设选址随意、布局分散、形式各异。仁里村当地石材充足,种类多为花岗岩、页岩等,农宅因此多以石砌建筑为主,开窗较少。村民常从临边山地选取石材砌筑成墙,其墙体及屋顶通体都以石材构成,层数为二层,以砖砌脚,形成“拼贴墙”[11]。屋顶采用坡屋顶,坡度在20°~30°之间,上面铺设瓦片,结构以穿斗式为主,内部做简单装饰。砖石墙体也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构成了村居地域特色(见图5)。但农宅整体的建筑品质普遍不高,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失,多数农宅质量较差且常年无人居住,形成危房。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本应寄托着人们家园梦想的乡村风貌越来越缺少对田园风光、历史文化元素等的利用,致使人们的家园认同感逐渐流失。

  2.2.4资源利用

  由于仁里村是自主生成發展的自然村落,生产生活用水来自于北侧山地上的深水井,生活污水沿房屋外侧排水管自然排放,农业用水依靠雨水灌溉,缺乏灌溉水源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凸显了水资源问题在村庄规划中的迫切性[12]。村民生活用电基本能够得到保障,各种电力设施齐全,但当地电线线路过于凌乱,没有经过完整规划处理,造成安全隐患。炊事、取暖所用能源主要为煤炭,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篇十二: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组织实施了门源县限养区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设施建设项目共投资153万元对限养区16家养殖场每场配备粪污处理设备1现我县养殖场多数都设有粪污处理区建有堆粪场养殖粪便大部分被周边群众拉运出场作农家肥积极采用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使用生物堆肥处理入田另一部分由农牧户作燃料使用少数养殖场畜禽粪便交由县内两家生物肥厂生产有积肥能够达到免冲洗零排放各养殖场没有将粪便倾倒河床路旁等现象从源头上减少了畜禽养殖污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推动乡村振兴,加强乡村环境整治

  作者:胡桂玲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7期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不仅威胁着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而且制约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影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重从我县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入手,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相关问題进行探讨,据此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7-0-02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村环境整治事关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本次调研对全县农村环境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县农村环境的状况

  我县辖4镇8乡109个行政村,省属单位有浩门农场、门源种马场。地区总人口16.14万人,有回、汉、藏等22个民族,回族人口7.67万人,占总人口的47.5%;汉族人口5.78万人,占总人口的35.8%;藏族人口1.67万人,占总人口的10.3%;土族人口0.67万人,占总人口的4.2%;蒙古族人口0.33万人,占总人口的2.0%;其他民族人口216人,占总人口的0.1%。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并结合创建全域旅游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县农村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

  1.环境污染治理情况

  一是集中对全县禁养区畜禽污染进行专项治理。2017年6月底全县有各类畜禽养殖场91家,其中拆除4家,禁养区内不在出现新的畜禽养殖场;组织实施了《门源县限养区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设施建设项目》,共投资153万元对限养区16家养殖场每场配备粪污处理设备1套。现我县养殖场多数都设有粪污处理区,建有堆粪场,养殖粪便大部分被周边群众拉运出场作农家肥,积极采用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使用生物堆肥处理入田,另一部分由农牧户作燃料使用,少数养殖场畜禽粪便交由县内两家生物肥厂生产有积肥,能够达到免冲洗零排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放,各养殖场没有将粪便倾倒河床、路旁等现象,从源头上减少了畜禽养殖污染。二是严格源头管理,强化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门源县有耕地44.3万亩,化肥年使用2960吨、农药12吨,地膜2.4万公斤;通过各类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开展农药、化肥零增长活动等方式加大种业面源污染整改工作。

  2.草畜平衡工作推行情况

  从2011年起积极实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行草畜平衡涉及草原可利用面积621.53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00%。全县签定草畜平衡责任书3832份,2013年已核减牲畜14.57万个羊单位,占超载牲畜的100%,实现草畜平衡。从2011年起我县实施第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草畜平衡621.53万亩,五年累计发放草畜平衡奖励、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草良种补贴资金6382.5万元。

  3.河道环境卫生治理情况

  一是整治片区环境卫生,出动各类车辆机械5台,投入资金5.396万元。清运垃圾67吨,投入草籽350公斤、平整料场135亩,摊平废料41100余方,覆土28000余立方米,拆除拌合站3处,拆除项目板房约50间。配合县生态办拉运清理砂石料18000余立方米。二是落实河长制共落实各级河长127名。其中县级河长5名,乡级河长25名,村级河长97名;设立县级河道河长公示牌115块,乡级河长公示牌64块。门源县河长办于3月30日完成了所辖乡镇河长制工作的验收和本级自验。并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整改。

  4.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门源县共有12个乡镇,包括109个行政村和7个社,全部分布在浩门河沿岸。目前,浩门河沿岸仅部分农村配置了环卫设施,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不全面,尤其是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配置建设不全面,部分农村尚未配置基本的垃圾收集、储运设施,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几乎为空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尚未完成全覆盖,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尚未全面推进实施。

  2009-2016年期间,门源县依据青海省政府《关于加快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全面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青政(2014)16号)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境保护厅关于青海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覆盖实施方案的通知》(青政办(2015)49号)文件要求,在全县12个乡镇的73个村分年度实施了农村环境环境连片整治,建设了村级卫生厕所,并配置了村级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其生活垃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和整治,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根源

  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有以下原因:

  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因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大,人们对“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认知,广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些根本就没有环保意识,没有想过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部分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2.传统习惯难以改变

  我县农村生产技术较落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几千年来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随着农村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垃圾数量呈增多趋势,大都存在任意堆放的情况。垃圾堆放主要集中在村镇周边的坑塘、河岸、河道、废弃地、村道路旁等地点,且普遍为露天无序堆放。

  3.环卫设施设备数量较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垃圾产量与日俱增,与发展不相协调的是现有垃圾收集点分布较为分散,且数量、收集能力、收集范围有限,现有垃圾车的收运能力已经捉襟见肘,随着垃圾量的进一步增加,大量垃圾将得不到及时清运,已逐渐不能覆盖垃圾收运范围,乱堆乱倒现象普遍。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地表水、地下水源和大气污染的威胁。

  4.无规范化垃圾处理处置场所

  门源县仅有2座垃圾填埋场,其中门源县县城垃圾填埋场,由于设计时远期考虑不足,运行管理不到位和填埋不规范、旅游业发展快速,残渣及烧残留物、建筑垃圾入场填埋等诸多原因,导致其现已饱和即将封场,浩门镇及其周边的生活垃圾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境;青石嘴垃圾填理场设计库容较小,仅针对青石嘴镇及其周边垃圾的填埋处置,但由于收集转运系统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填埋不规范等原因,致使垃圾入场量小,目前虽尚有库容余量空间,但其设计库容尚不能满足青石嘴镇快速发展和实现全镇生活垃圾全收集填埋处置的要求;而其他乡镇和农村均无垃圾填埋和规范化处理处置场所,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收集的垃圾也“无去处”进行处理处置。

  5.科技推广尚欠到位

  因科技在农村中没得到根本的重视,尤其在农业生产中,测土配方施肥,合里使用农药、除草剂,作物病虫防治,畜禽养殖场合理设置和规范运营、水产养殖与农村饮水安全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科技普及不到位。

  6.监管体系还不健全

  一是村民自治存在薄弱环节。村规民约不够完善或执行不好;二是大部分村缺乏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环境卫生长期处于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状态;三是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约,门源县尚未制定和形成垃圾规范化管理制度和办法,缺乏生活垃投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规范制度,导致当前面对大量各类生产、生活垃圾无从处理,没有较好的“抓手”。

  7.资金投入不够

  垃圾处理从清扫、收集到运出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要花钱,费用都比较高,乡镇无过多资金,面对垃圾成堆也“有心无力”。

  三、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1.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一是出台垃圾规范化处理的法律法规。目前,应尽快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相应的政策、法规。遵循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的理论,围绕建立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的整体考虑,制定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的发展规划。二是加强监管执法。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加深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对农村环境整治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树牢“一盘棋”思想,落实“一把手”责任,加强联合监管执法,切实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2.深化宣教形式,大力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环境综合整治,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要以营造环境保护氛围,提高环保意识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环境整治宣教力度。一是注重宣教媒介立体化。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资料等媒体,制作丰富多彩的视频、画册、读本等广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让广大民众明白“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二是注重宣教内容多样化。要科学归纳宣传的内容,突出宣传的重点,如将环境整治的政策、环保带来的效果、环境污染的影响、垃圾分类处理、文明习惯等内容制成内容丰富的宣传资料,向广大居民广泛宣传,让广大居民积极投身到环境整治行动中来;要结合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好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搞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正反典型案例向居民、群众说明“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对生活环境的危害,增强居民群众爱护生活环境的自觉性,促进广大居民观念由“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变。三是注重宣教形式广泛化。要积极搭建参与平台,充分发挥工共妇、义工、协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企业、学校、居民广泛参与以城乡环境治理为主题的活动,引导群众积极投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全民参与、携手共建的社会氛围。

  3.推进集中整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要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排危专项行动,继续整顿空心村、废弃危房和棚圈等残垣断壁,并结合此次专项行动,对道路两旁、村庄周围、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彻底消除卫生死角,全面清理陈年垃圾;对农村废品收购站点进行集中摸排整治,依法查处关停无照经营和拆迁、整改不规范不达标的废品收购站点,进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步改善村容村貌。二是要加快农业科技推廣。在开展农膜“以旧换新”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使用生物降解农膜,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白色污染。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农药化肥。三是要推进养殖污染治理。结合实际,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集中精力扎实开展村庄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对剩余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规模养殖户限期搬迁、转产或关闭,彻底改变人畜混居现象。严把新建畜禽养殖项目审批关,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规模化养殖场,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防止污染源的产生。四要规范医疗垃圾处理。设立乡村医疗垃圾回收站,由乡镇卫生院负责辖区内医疗垃圾回收、暂存,回收站负责统一转运、集中,并交有资质的机构销毁处置,实现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

  4.完善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农村卫生厕所治理项目。配齐配强农村垃圾清运车、分类式垃圾箱、户用垃圾桶等环卫设施,推进全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是统一谋划,科学选址,按照垃圾就近处理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分片建设3-4个标准化垃圾填埋场,乡镇负责拉运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杜绝垃圾二次污染;积极谋划建设标准化垃圾处理厂,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三是推进农牧区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改变农牧区污水无序排放现状,加快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推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示范县,项目的实施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要引起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负责协调推进工作。四是大力实施清洁能源工程,鼓励农村实施“改气、改电、改炕、改灶、改暖”工程;全力加快乡村企事业单位燃煤小锅炉改气、改电、除尘等提标改造进度;尽快建设县城煤炭集中交易中心、乡镇煤炭销售配送网点,加强民用煤炭市场管控,从源头减少农村大气和面源污染。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安全饮水、道路、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篇十三: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

  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61299

  摘要:乡村振兴既是缩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又是促进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为建设美丽和谐文明乡村,就要强化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工作,在改善农村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但当前大部分农村人并未意识到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致使部分环境整治工作未深入落实,因此,农村环境发展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基于此,文章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综合分析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面临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环境治理策略,以期为治理和改善农村环境提供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居环境;农村;治理策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一部分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以农村人居环境为主,受到农村地区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居环境的整治工作[1]。要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解决当前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尤为重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当今时代的发展,同时,更好的助力于乡村振兴,为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面临问题

  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过程中,仍然会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首先,环境治理工作在开展环节过于形式化,虽然大多数农村外貌已发生显著变化,但局部治理不够彻底,缺乏严谨性,例如,部分农村仍未接通自来水、卫生习惯较差。其次,各村落不仅人口数量少,而且过于分散,要想全面开展治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尤其在整治前期,资金严重匮乏,无法实现农村

  人居环境的集中治理。最后,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治理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致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甚至部分工作人员按部就班城镇环境治理方案,并未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对于一些整治难度较大的村庄,整治技术缺乏适宜性与合理性,因此,很难充分凸显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作用[2]。

  1.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

  2.1完善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要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工作,就需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企业及农民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工作中,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作用。因此,需建立健全环境治理机制,逐渐强化环境治理工作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普及与宣传环节,既要培养农民拥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又要强化农民的责任意识,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中,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自身生活习惯及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所以,一直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而采取科学有效的宣传方案,再搭配良好的宣传参与机制,更能提高农民对环境治理的参与度,尽可能彰显农民的主体地位。另外,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也要强化自身的支持力度,全面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效率及治理质量。

  2.2因地制宜,明确整治技术模式

  在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技术的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村当前发展现状,科学规划合理制定。良好的治理技术及模式是保障农村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由于各村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整治内容也会有明显差别,这就需要治理人员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对整治技术和模式进行合理调整,技术管理部门要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积极探索与农村环境治理相符合的技术内容和管理模式,详细勘察农村具体情况,做好技术规划工作[3]。在整个治理过程中,要适当借鉴引入先进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措施,强化农村厕所改造力度,

  拓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范围,帮助农村居民寻找最佳的环境治理模式与技术,尽可能提高农村整体的环境治理效率。

  2.3加大投入,提供整治资金保障

  根据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因资金投入力度过小而无法满足环境整治需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经济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气候条件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为此,要根据农村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目标及任务,为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另外,还需完善产业链,在助力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效率,还需积极引入先进科学技术及设备,帮助并支持新农村建设。

  2.4严格监管,保证整治工作成效

  现如今,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环节,存在重外貌及建设、轻治理成效和良性发展等问题,这极不利于农村未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此种现象,就要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实际开展环节,建立健全监管机制,通过全程监督,及时发现治理环节存在的不合理、不合法问题。此外,可由第三方对农村环境治理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治理效果、科学合理性、村民满意度、整治质量等,尽可能为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不仅如此,还要以村民为主体、行政经济为手段建设一支职责明确、内容细化的良好管护队伍,使农村整体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建设最美生态村落。

  1.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必经之路,为此,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深入落实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另外,要协调政策、人文多方面资源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确保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提升,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在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效率的基础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尽可能实现乡村振兴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嫒.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11):138-139.

  2.刘慧扬.浅谈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00(002):63-65.

  3.江志峰,蒋润芸.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对策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531(09):249-249.

  4.雷波,沈婷婷,张琴.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治理对策研究[J].南方农业,2019,013(033):68-70.

  

篇十四: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农村环境整治规

  划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正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宗旨,它在不断推动着我国乡村建设的同时,也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思路与方向。但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恶化的情况频频出现,基于此,本文将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农村的环境整治规划进行简要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乡村振兴;环境规划;发展协调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发展失衡也越来越严重,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产业凋弊与土地荒废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振兴,重新激发乡村的生命力,改善农村人民生活质量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加强农村环境的整治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农村环境的优劣,关系着农村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稳定的环境能否维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不必可少的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农村的环境整治规划包括了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改善农村面貌,推进道路建设等。

  1.农村环境现状

  1.垃圾污水无法妥善处理

  目前,大部分农村处理垃圾的方式,依旧是传统的填埋转移以及焚烧,随意倾倒、临时堆放的情况非常普遍。这就导致垃圾山、垃圾围村围坝等现象大量出现,非常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农村居住人口较为分散,污水收集处理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处理效率低下,效果也不理想。大部分省份也还未明确科学合理,能有效处理当地农村污水的技术,建设运用技术的资金也不充足,管理水平不高,污水的处理效果自然不佳。垃圾、污水无法妥善处理,又导致了农村中出现了黑臭水体的现象,再加上农村垃圾、污水随意倾倒排放没有得到制止,让治理黑臭水体的管理协调难度又上了一层台阶。

  1.生产养殖污染严重

  农村生产的主要形式就是畜禽养殖以及植物种植,这些形式虽然能为农民带来收入,但也不可避免地在给农村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目前我国部分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在畜牧粪便处理方面的技术仍需提高,这就导致养殖场中畜牧的粪便、尿液即使经过处理后也达不到排放的标准。而非规模化的畜牧养殖分布较为散乱,粪便的利用率低,养殖产生的废水与粪尿直接流入水体,对环境造成了直接污染。在种植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会导致环境污染。化肥农药减量方面的管理手段较少,在灌溉中水会将种植物上残留的农药化肥一起带入土地与水体。农膜的乱堆乱放以及秸秆的任意焚烧,也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恶劣影响。

  1.农村企业、旅游业的不合理发展

  农村企业虽然有效提升了农村的经济水平,但农村企业也存在着技术含量低、环境影响大的问题。同时农村企业的规模较小,资金也有限,这就导致企业无法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治。还有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工厂从城市迁移到农村,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预防环境污染,但也不可避免地给周围农村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流动游客与经济收益,但人口集中,乡村的基础环境保护措施又不如城市发达,这就给乡村环境与生态带

  来了不小的负担。农村废水与废弃物的大量增多、植被被肆意破环、随意堆放垃圾,都对乡村环境造成不小的伤害。

  1.如何开展农村环境整治

  1.提升村民环保意识

  要想改善农村的环境,首先就要对村民进行环保宣传,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目前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许多村落都存在着只有老人与儿童的情况,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方式较少,所以要想对他们进行宣传,就需要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与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们意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明白“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道理。通过开展宣讲教育、发放宣传手册的形式,能有效提高村名的环保意识。建立奖惩制度,能有效保证村民合理利用农药肥料等农业化工品,科学处理畜禽粪尿等废弃物。引导鼓励村民能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在可回收垃圾能够重复使用的同时,也能改善农村中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

  1.研发适用于农村环境治理的技术

  改善农村垃圾的处理方式,制定较为详细可行的污水处理方案,推进化肥农药控制使用规范的发展,能有效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的整治规划。但在目前,我国在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未有较为成熟的技术能够投入使用。先进实用的技术能支撑起农村的环境治理,所以农业科研部门应当加强在开发农业清洁技术的力量,增加资金的投入来帮助技术能高效地诞生。农村环境治理技术不仅要成熟有效,同时还要注意控制成本的投入,避免出现农村经济情况无法负担技术实施现象的发生。

  1.开展新治理模式

  制定关于治理农村垃圾污水污染的相关法规,加强对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方面的监管力度。创新农村环境整治体制,提升环境治理效率。在农村中推广生态农业循环模式,鼓励村民种养结合,进行对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将农村废弃物科学资源化,由政府主导进行秸秆、废弃农膜回收,并以补贴形式吸引农民参与到治理中来。

  1.结束语

  加强农村环境的政治规划不仅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之一,同时也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与农民的切身利益。但在我国农村中,普遍出现垃圾污水肆意倾倒排放、畜禽养殖农业种植污染严重、乡村企业旅游业发展规划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都导致农村环境遭到破坏。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加快研发农村环境治理技术步伐、创新治理模式来改善农村环境。但各地方政府在实行农村环境整治规划中,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来制定出适用于自身且可行的方法模式,才能让农村的环境治理得到有效实施。

  1.参考文献

  [1]金乐娟.分析乡村振兴下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及路径[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11):119-121.

  [2]沈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11):3739.[3]辛静.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的选择及治理体系构建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7):110-111.

  

篇十五: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生态环保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目前,我国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值得引起相关部门深思以及重视,我们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深入分析乡村振兴的意义,以及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如何有效振兴乡村的实际策略,为缓解环境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性经验。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环保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从“推动”到“推进”,从未雨绸缪到精耕细作,不仅体现中央对待农业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背后彰显的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战役之一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取得成效的底气。有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国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2020年,全国10638个农村“千吨万人”水源地全部完成保护区划定。因此,加强生态环保事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过程,也是促进和完善乡村振兴质量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1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1环保意识欠缺

  有关部门通过对6000多个点位的地下水进行水质监测,发现水质较差的监测点比例为45.4%,水质极差的监测点比例为14.7%。2015年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有大约6万个行政村(占总数的11.44%)对生活污水进行了适当处理。部分因缺乏治理措施的农村,已处于垃圾围村的境况。在单方面追求GDP的道路上,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虽然生态建设和环保理念很早已提出,但用于实践却较晚,尤其是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起步更晚。加之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但由于缺少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缺乏,农业生产、畜牧业养殖和生活污水、废弃物等随意排放,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1.2环境治理设施及体系不完善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长一段时间里,各地各级政府一直以发展经济作为考核指标,未能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忽略了农村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更多的是选择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破坏。因此,诸如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建筑垃圾随处可见、污水未经处理任意排放等等,使得农村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如同摆设,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严重影响着农村生态建设步伐。

  1.3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

  我国农村面积广大,虽然各地生产、生活习惯差异大,但主要农业污染源却相同。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以及秸秆焚烧等。有数据表明,每年约有7×108hm2土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破坏。我国土地单位面积的农药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3倍以上,但有效利用率却低于30%,其余的直接或间接转为土体污染源。有研究表明,大约2000种农药导致欧洲83%的农业土壤中存在农药残留。不仅如此,我国化肥每公顷用量远超世界平均用量。此外,白色塑料的污染也触目惊心。

  2生态环保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按照各个地区的环境差异性,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生态环保也要根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阶段目标任务的变化,理清总体思路、明确工作目标、研究任务措施,做好接续转型。

  2.1角色定位的转变

  生态环保在脱贫攻坚中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参与和配合,全力支持推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环保成为生态振兴和生态宜居的主战场主阵地,要守好乡村“绿水青山”,为乡村提供清洁的空气、优质的水源、干净的土壤,筑牢乡村振兴的生态本底和绿色根基,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推动乡

  村发展的强大基础和动力。生态环保从脱贫攻坚的“生力军”转变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2.2工作目标的转变

  生态环保在脱贫攻坚中更多的是支持帮助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以及推动农村环境干净整洁,但是在贫困村脱贫出列考核中没有具体量化的农村环境指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环保要聚焦生态振兴和生态宜居,在改善村容村貌、提升生态资源优势、保持区域生物多样性、构建乡村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充分融合产业、人才、文化、组织振兴等方面集中发力,努力打通多元化、特色化、多层次的“两山”转化路径,引导乡村地区实现绿色发展。

  2.3工作重心的转变

  生态环保在脱贫攻坚中更多关注扶贫减贫,保护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致力于为贫困群众提供优美干净的人居环境。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环保要推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振兴促进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提高乡村各类产业附加值和利润率的活力,提高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升级、促进农村进步、实现农民富裕,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2.4工作方法的转变

  生态环保在脱贫攻坚中主要是以“输血”方式为主,更多的是在政策、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环保要实现脱贫攻坚“输血”向乡村振兴“造血”的转变,依托乡村地区独特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建设一批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和“两山”转化的示范样板,并及时总结技术、经验和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结束语

  综上所述,突破农村生态困境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然而,由于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以及功利性行为的影响,使得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在生

  态治理过程中,以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为基础,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改变现有农村产业结构来减少污染源,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执法队伍确保生态治理的长期有效,最终建成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李继斌.基于生态环保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结构设计[J].四川建材,2022,48(02):79-80.

  [2]刘慧.生态环保污水处理技术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02):120-122.

  [3]孙磊,祁慧博,龙飞.土壤生态环保政策对贫困县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22,53(01):77-80.

  [4]翟峰.以生态环保兴生态产业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四川省的探索和践行为例[J].决策咨询,2021(01):84-87+91.

  [5]翟峰.以生态环保促乡村振兴——以四川省的探索和实践为例[J].乡村振兴,2021(01):35-36.

  [6]刘煜杰,李依,郝亚杰,何敬夷.关于生态环保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45(05):85-87

  

篇十六: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

  探究

  摘要:“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农村生态环境优美是基础。然而,作为我国人口主要集聚地的农村还存在生态环境恶化加深,生活垃圾总量不断增加,垃圾组成越来越复杂,水源污染严重,农业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乡村的振兴。基于此,研究锦屏镇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大力培育美丽产业

  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应该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规划与管理,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加强锦屏镇农产品深加工,提速农村服务的配套,提升农村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的附加值,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森林资源,结合观光、体验、度假、商务、康养、休闲运动等产业,建设森林氧吧小镇。充分利用锦屏镇乡村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乡村风情、民宿文化和地方特色,加快引进品牌民宿、培育地方民宿品牌、打造民宿特色村,切实发挥民宿产业在产业提升、农民致富、农村繁荣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二)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通过改土锦屏镇造田、肥料还田、结构调整、组建公司、实施科技兴农等举措,使传统农业逐步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转型,形成以精品、创汇、生态和观光为主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格局。

  (三)切实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切实做好锦屏镇生活污水治理基础信息的填报工作,并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真实完整的基础信息是各

  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精准治理的重要工作基础。

  二、提高农村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识

  (一)突出氛围营造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全方位、立体式、多视角宣传锦屏镇生态环境治理的新进展、新典型和新经验,形成强大宣传声势,切实提高满意度和知晓率。总结挖掘宣传身边的典型人物,大力宣传治理工作中的人物典型,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积极宣传先进典型,着力倡导节俭、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增强农民和企业对生态文化的自觉,对生态环境的自律,在锦屏镇营造重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良好风尚。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未成年人为对象,重点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以青年为对象,重点开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活动;以老年人为对象,重点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农民为对象,重点开展“文明村庄创建”、“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在农村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推动锦屏镇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纵深发展。

  (二)突出榜样引领

  把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切实落到实处,引导广大农民聚焦生态环境治理。如村干部带头替不配合、不参与的农民打扫,用实际行动说话,拿自身行动表率,实现全民参与。推行“走出去、请进来”宣传方法,鼓励各村组织村党员、村民代表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入户宣传来提高农民认识、赢得支持。开展“最洁美村庄”推选活动,发动群众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来“点赞”自己心目中的洁美村庄,通过环境治理模范村实实在在的成效、邻村环境的真实改善取信于民,发挥“青山绿水”的感召力。发动志愿者、驴友、党员干部、学生通过随手拍等方式劝阻、举报、制止不卫生现象,引导广大群众从“袖手看”到“随手拍”,再到“动手干”。只有农民群众深度的参与进来,让他们感受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环境的改善可

  以提高生活质量和造福子孙后代,才能让农民群众在锦屏镇生态环境治理中积极主动,才能让农民群众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环境友好的行为。

  三、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

  (一)加大财政投入

  在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将所获的土地级差收益,严格按规定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同时,大力开展锦屏镇环境综合整治,将空心化的村庄进行改造,拆除危旧房,平整宅基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部分建设用地进行复垦,增加耕地面积,将所获的占补平衡指标收益,以财政支出预算统筹方式用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等。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单靠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以支撑整个工作的推进,当务之急是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把方方面面的综合效益发挥出来,实现共建共享。首先,要积极鼓励在外的商人和华侨回乡创业,创造优惠的政策,引导鼓励资金进入生态环境领域,制造条件,让社会资本与本地的资源和特色结合起来,使资本“活起来”产生良好的收益。其次,加强金融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发行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节能环保、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绿色项目,例如垃圾焚烧厂项目建设、建筑垃圾(渣土)消纳场项目建设等,解决垃圾生态处理的问题。再次,加大科研院所的引进合作,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一批能源环保类科技创新载体、中介组织和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支持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资源节约、环境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积极推广环保技术。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增加环保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我经营、自我致富的能力,探索建立农房流转机制,集中危旧房和闲置房的使用权进行承包流转,由投资商修缮经营,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筹集资金用于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做好农村产业发展谋划和植入,例如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风

  土人情和自然资源,定位好主题和布局好产业,让农民依托环境受益,这样反过来会更用心地去维护环境。

  四、结束语

  我们认识到没有乡村振兴的中国发展是不平衡的,没有乡村振兴的中国发展是不充分的,没有乡村振兴的中国城市化是难以推进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容易,治理与恢复更为困难。必须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双赢”发展。今后还要加大对锦屏镇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并寻求实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进行督促整改,力求创建和谐的农村卫生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探讨[J].管理观察,2019,(29):46~47.

  [2]闫淑玲.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协调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09):18~19.

  

篇十七: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研究

  摘要: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态势很好,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生态破坏、村庄布局不合理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等,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简单阐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时代价值,分析了在整治工作中存有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策略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措施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时代价值

  1.1是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

  我党对人民和历史作出了重大的保证,要到2020年,使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成全面小康社会存在的重要价值,包括在经济、社会与文明上等多方面要素,同时涉及我国社会发展每个层次的均衡性以及可持续性等,农村不单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关键内容,更是其中的困难所在,因为农村是达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要对人居环境进行合理的整治与优化,最终达成小康社会战略性目标。

  1.2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最佳方式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发展的角度来说,由于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饮水以及食物改善等成为了人民

  生活必需的内容,同时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迫切追求。从这一内涵来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新时期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最好途径。

  1.3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形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主,结合产业兴旺,强化乡村文明风气建设力度,提升生活质量,使得人民获得富裕生活基本需求,设立城乡结合整体发展制度与对策系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发展。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要切实落实好这个目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建设等方面是这一目标的重要改进内容,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则是达成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整个发展进程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未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在我国农村污水处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严重缺乏处置设备。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乡村还没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第二,未正确地选用处理工艺。部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由于工艺简单、操作简单,难以对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造成了新的集中污染源;技术贪多求新,成本高、维护难度大,超出了管理的范畴,造成了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设计规模与实际处理能力不相适应,产生了大量的浪费,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效果;第三,缺乏管网覆盖。一些乡镇在政府领导下修建了覆盖范围更广的干线网络,但是由于缺少引导,导致了支管的入户比例偏低;第四,设备运行管理不到位。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着人员短缺、资金短缺、技术缺乏、重建设、轻管理、有效的评价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2.2农村厕所建设及日常管护不到位

  农村厕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公厕的建设和下水道、供水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不完善;第二,运行维护费用高。农村的厕所改造工程浩大,但由于地方财政补助的限制,在农村地区难以大规模

  地进行改造和推广;第三,工艺水平不高。一些地区公共厕所未采用无害化技术,存在着渗漏,给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第四,缺少统筹。仅重视初期的施工,而忽视了后期的运营管理和粪便的后续处置。

  2.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压力大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垃圾分类意识差,垃圾混投。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匮乏;第二,农村资金不足,难以收集和清运。农村居民在城镇中的分布比较分散,垃圾的收集和运输距离也比城镇要远。另外,一些地方的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还没有建立起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的专用体系;第三,管理模式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专业的分拣设备,大多数地方仍处于集中式的收集状态,将其集中后进行填埋或运至郊区进行处置;第四,城市地区的生活垃圾被送到了乡村,使环境污染更加严重。一些小型城市因资金、技术等原因的限制,将垃圾“转运”到郊区、农村等地,有些地方还在偷排垃圾,使得垃圾的处置工作越来越困难。

  2.4农民的参与度不高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一些群众认为此工作是政府的事情,也有人觉得是脸面问题,所以对其不关心、不过问、也不积极地参与,缺乏能够有效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生活观念,改正不良生活习惯的合理对策,群众主体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策略

  3.1建立良好机制,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但人民始终是环境整治工作的主体和核心,在实践中必须加强村民的参与。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让民众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体现,利用各种方式来宣传农村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必须善于运用科学的机制和措施,对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充分发挥人民

  的工作积极性,使人们真正成为这项工作的主体内容。同时,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与手段来提高农民的主动意识,突出各部门和企业的作用,最大程度地避免在整治过程中发生各类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发生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

  3.2制定科学的规划,明确整治工作内容与顺序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行动目标,合理划分重点任务,对农村产生的垃圾以及粪便等,采取分层推进的方式处理,对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地治理,改善村庄的总体面貌。要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现实角度出发,从治理的基本内容分析,以政府的资金投入为基础,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一套健全的村庄治理方案,从而使环境治理工作更好地进行下去。防止村庄空间局部的随意性和不透明性。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整治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规划与分析,并将农村的地理位置、类型与人居环境等进行综合考虑,确定不同的村庄整治目标,明确整治工作的重点和其中的难点,并进一步明确实施顺序,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从而推动整个农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结合区位,明确整治技术和模式

  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内容有很大的差别,整治过程中所需的技术以及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的村庄,采取的治理措施与技术也不尽相同。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要根据目前农业的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治技术与模式,将技术形态归类,全面地分析与研究相应的技术,确定适合农业生产的技术,并提出具体的技术清单。在治理工作期间,应合理、科学地处理生活污水、垃圾,加强技术选择性,全面地提升企业治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同时,基层干部要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去,必须综合分析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和技术,通过技术和清单的全方位比较,选择适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技术和模式,促进社会上所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持续发展和顺利运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整治村容村貌,推进乡村绿化美化

  首先,推动农村厕所革命。特别是一些新建的农房,必须要做好厕所改造工作,大力推进厕所入室,强化对公共厕所的管理,全面的提升改厕工作质量,认

  真的执行相应的标准,结合当地区域的具体情形,秉承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方针,将厕所革命合理地融入到乡村改造工作中,提升乡村景区旅游厕所的建设速度,做好日常卫生保洁工作,大力推行少水型、节水型设施,对厕所粪污进行科学的分散处理,将其归纳到污水管网之中,达成对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其次,强化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强化农村社区的日常管理力度,协调乡村镇三级服务体系,采用分散、小型化的无害化处置方式,达成对农药化肥、废旧农膜以及建筑垃圾的回收和二次利用,从而使得农村公共环境得到有效地改善。最后,对断壁残垣进行处理,强化村庄景观的指导。针对一些荒山荒地以及边角地等地区进行乡村绿化工作,凸显对山地田园的保护,对电力线以及通信线等设施进行科学的规划,设立完善的消防通道与应急避难场所,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效率,真正做到安全通道畅通,重视特殊人群的具体需求,积极地推进庭院整治工作,大力开拓生产生活空间,同时,在乡村绿化工作中坚决杜绝千村一面的现象,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在相应区域的生态优势以及发展特征角度出发,禁止大拆大建的现象,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将农耕文化发扬光大,将民族特色文化真正落实到乡村建设工作中,确保农村风貌和当地的文化与自然风光有效融合,同时要构建完善的动态监管体系。

  3.5完善长效管护制度,健全村规民约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庄“三清一改”的清理工作中,有关部门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通过“村规民约”、“门前三包”等措施,对农村居民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对村民的职责进行明确,从而实现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常态化发展。要科学配置乡村治理队伍,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清洁化处理等工作,加强村级组织统筹管理,全面的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健全村规民约,引导农民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加强对破坏人居环境行为的治理力度,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红黑榜”和“美丽庭院”的评选和村庄建设的积分兑换等形式,让农民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加强考评和激励,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单位进行相应的表彰,鼓励有关的管理部门做到真抓实干,同时要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突出问题的监督,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积极宣传、报道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优秀案例,树立整改典型,强化正面宣传,提高群众的认同感,提高整治工作

  的整体效果。在工作中,要把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标准,注重质量效益,要符合农村发展的规律,合理安排资源,使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沟通与协作,从而达到对人居环境的长效控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是一种全新的机制与策略,它可以适应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增长,有效地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处理措施,全面发挥出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科学地规划具体的整治工作内容以及实际的工作展开次序,同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整治工作模式以及技术,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亚男.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No.562(03):268+282.

  [2]谭小花.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以马喇镇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2):21-22.

  [3]余剑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整治——以城乡结合部XC乡镇为实证[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0):200-201.

  [4]童允扬.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8):21+50.

  

篇十八: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

  径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举措和重要经济战略部署,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城乡规划是我国各级政府在城乡发展工作中的建设方案与规划行为,主要内容是对城乡基建、交通、居住、消防、绿化等进行的合理布局,合理投入资源对城乡生产环境进行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科学的城乡规划方案能够更好地使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对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路径

  1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出全面现代化乡村,逐步形成工业繁荣、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及生态宜居的理想局面。对此,乡村不仅需重视农业生产,更应将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上日程,使产业链更加丰富;而创造出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既能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也能吸引更多关注,强化城乡间的联系;文化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点内容,可有效提升乡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助力于具备我国特色的现代乡村文明体系形成;若想乡村生活更加富裕,根本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最终,乡村经济、乡村振兴战略都将加快前进步伐。

  2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

  2.1乡村地区的人口问题。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乡村地区的人口问题更加突出,例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是制约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虽然农村地区的生育率普遍较高,但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养老水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我国的新生儿人口数量不足,未来劳动力数量减少已

  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也使农村适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不足,人口结构的发展出现不均衡现象。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留居乡村的老年人无法得到良好的照顾,乡村儿童与父母的联系较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愈加严重。优化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已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管理者需做好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协调与配置工作,从而解决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问题。

  2.2缺乏有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几年,城市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乡村振兴过程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乡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政府部门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城乡规划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有必要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构建,通过合作组织的带头作用解决农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保证乡村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只有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头作用,才能够充分体现城乡规划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服务的本质,保证“农民富、农民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3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3.1提升农村人口的综合素养。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实现农村复兴、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不难发现,提升农民素质、激发其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使其关注乡村发展等,都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因此,若想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主要可通过进行科学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等途径。同时,要采取转变地方政府的宣传方式、改进基层组织和给予政策鼓励等举措,为农村地区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待青壮年劳动力返回居住地后,创业指导、教育培训等事项也必不可少,能有效完善城乡人才交流、培养机制,组建出专业化极强的人才队伍;而对农村老年人来说,合理的养老机制、模式可为青壮年劳动力消除顾虑;政府还应统筹教育工作,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最终基础教学质量将能满足现下的实际需求,促进学龄前儿童及青少年人群的发展,为乡村教育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石。

  3.2构建全新的城乡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生产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地区的生产力量日趋薄弱。集体所有制改革将打破农村集体封闭的桎梏,在制度层面上加快农业生产力的城市化转型。但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进一步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口和产业的发展,所以说扩大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至关重要,这也是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整体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安排城乡功能空间,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工农相促、城乡互补,推动形成全新的城乡关系。只有切实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与流动性,才能使农村的发展动力有所增强。

  3.3发展乡村地区的特色产业。产业结构不同是导致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不同的根本原因。鉴于此,在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候,可以有效挖掘乡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借助资源优势来提高乡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首先,对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学习并借鉴城市建设的成功模式,大力发展乡村地区的特色产业。但不能盲目复制城市建设模式,避免城市建设模式与乡村实际情况不相符,而造成严重的乡村资源浪费问题。另外,还要推进农业供给改革,提升乡村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发展。其次,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乡村地区的生产方式依然非常单一、传统,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方面也显得力有不逮。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管理理念进行改变,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渠道和发展渠道进行拓宽,并加强特色农业的发展,使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再次,加强先进生产设备与农业技术的引进,通过对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乡村生产的现代化发展。最后,在保障乡村农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当地电商、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电商产业克服乡村传统销售模式的弊端,通过旅游产业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促进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

  3.4构建乡村生态系统。在很长的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在此过程中,乡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水土流失、资源破坏、能源损耗等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资源受到巨大的损耗,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许多在乡村务农的村民不得不被迫选择外出务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城乡规划工作需要重视乡村生态体系的构建,乡村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制定环境标准,保护

  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针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合理的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措施,使生态自然环境得到修复。健康的乡村生态系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保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可以使乡村走上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结语

  综上,在乡村经济振兴过程中,既要注重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发展乡村经济,提高人民经济效益,还要积极开展乡村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在农村多开展文化活动,拓展乡村文化服务渠道。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升级,结合农村资源和生态优势,创新规划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战略,研究乡村振兴的科学途径。既要分析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要形成城乡基本关系,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发展好乡村的特色产业,推进农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辰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现代化农民现状研究[J].新农业,2021(21):63.

  [2]庄飞.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1(17):278-279.

  [3]孙玉杰.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1(24):228.

  

篇十九: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环境不断变化,生活环境正逐步朝着整洁的方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主要是研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这是当前农村建设项目的主要目标,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文明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分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规划建设

  引言

  尽管土地改革以来在保持三农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住环境也在逐渐恶化。为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农村发展的重点是实现乡村振兴。为了实现建立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把重点放在改善农村人居生活条件的政策方面,迫切需要改变农村地区的下水道和废物管理状况,分析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并在农村重建的战略目标范围内集中力量解决和管理环境问题。开展人居环境综合分析研究,提出推进农村生态系统发展的具体措施。

  1.农村人居环境的含义

  人居环境就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区域,以及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农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在农村地区的延伸,与农民在特定农村条件下的生活息息相关。农村居住环境分为广义和狭义。从广义上说,农村人居环境是指综合了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生活保障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和社会文化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居住环境。从狭义上讲,农村居住环境特别意味着为农村和农民生活环境提供基础设施。从有关官方文件对乡村居住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主要包括兴建乡村厕所、污水处理、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对村庄、庭院和村庄周边的公共环境进行净化、绿化活动。

  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现状

  2.1缺乏相应的整治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恢复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相应的恢复体系,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没有明确的分工。环境清理虽然有法律依据,但对政治工程的相关部委的职权和责任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细化划分。同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治理体系不健全,农村部委和居民对环境改善认识不足,无法有效参与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2.2缺少整治资金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辽阔,农村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各级财政部门难以在资金投入过程中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人居条件。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力度,但需要政治的乡村人居环境需要更多的维护资金范围和投入。例如,医疗卫生建设、儿童教育、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农村厕所改造,以及后续的管理和维护,都需要巨额资金。然而,在我国,由于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关的各个环节的资金往往不足,不能满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际需求。

  2.3管控制度不完善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最严重的问题是农村整体管控体系不完善,主要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人居条件的改善,也可以减少用于改善农村人居条件的资金消耗。但现阶段我国农村整体布局不规范,农村居民环境整治项目管控体系不完善,整治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整治方案。因此,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规划建设策略

  3.1构建系统性村庄规划体系

  在建立农村规划体系时,应采取区域综合方式进行区域农村规划。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根据该地区村庄的规模和特点,在规划区内划定农村地区。根据每个村庄的生活条件进行分类。必须认识到农村住区环境与村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永久性的。例如,在一些自然条件有利的经济发展水

  平较低的乡村,为改善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自然环境相对薄弱的乡村,则较难改善居住环境。二是提高农村住房建设水平。由于乡村房屋的设计和建造一般是由非专业人士进行,很多地区出现设计不合理和建筑质素欠佳的问题。即使房屋的安全和质素符合住屋的要求,整体居住环境亦会受到建屋环境的影响,而大部分建屋环境亦不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在这方面,必须采用综合过渡技术,提高农村地区的住房建设水平。按照国家政策,优先满足老年人康复需求,利用专项资金开展老年人康复工作,减轻农村居民经济负担。同时,要按照人居中心的环境要求,重点抓好房屋装修细节,提高住房质量,方便农村居民生活。

  3.2明确整治模式

  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必须制定适合当地情况并考虑到农村地区特点的技术性和示范性解决办法。农村人居环境恢复方法和模式的准确性是保证恢复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根据修复内容、修复技术和模型的不同,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这方面,政府的有关技术机构应积极寻求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的最佳技术途径,并结合农村的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确定科学的改进模式和技术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农村地区的情况,引进和掌握并在农村居民点应用经证明的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和农村厕所改造方法。环境改善技术和改进的模式调动了成熟企业的广泛选择和积极参与,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可以通过技术和模式帮助找到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最佳方法。

  3.3结合区位,明确整治技术和模式

  不同的农村地区正在进行不同的恢复工作,不同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改善需要不同的技术和模式。在这方面,有关部委和技术部门应根据农村实际条件制定恢复的方法和模式,对技术类型进行分类,对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其适宜性,并提出具体建议。在整个改善过程中,对生活污水和垃圾进行合理科学的处理,加强工艺选择性,充分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此外,基层技术人员要积极参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状况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综合比较技能和储备,选择合适的技术,保证农村生活和环境保护政策的稳定发展和运行。

  3.4应用环境工程建设,优化生态环境

  首先,必须控制环境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对治理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居民使用现代工业产品后,生活污水处理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旧河道污水排放等污水处理方法造成河流污染,环境问题严重。同时,部分受工业生产影响的地区出现部分工业废水。为此,有需要设立一套污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住宅污水,而不会影响其他水体,例如本地河流湖泊。为了治理现有的水污染,可以实施有效的水资源恢复,通过生态建设优化当地的水质环境。其次,在农村地区修建卫生厕所。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粪便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目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大多属于化学肥料和生物肥料。因此,农村地区现有的厕所不符合卫生要求,需要对厕所进行改善和升级。一些地区缺乏建设化粪池等基础设施的资金,厕所改造项目停留在表面,没有取得明显效果。为此,要统一规划农村厕所建设,合理运用专项资金,改善基本卫生条件。

  3.5拓宽建设资金途径

  打造美丽乡村品牌,挖掘建筑特色,要加强科研计划,培养和增强思想自觉,为新农村建设长期奋斗,因地制宜积极部署建设工作。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美丽乡村的资金大部分来自政府各部门,民间资金参与不多,但由于用于这一目的的资金比例很低,导致建设美丽城市面临巨大挑战,问题在于融资路径有限。因此,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有必要探索传统乡村的传统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特征,在民族地区打造乡村品牌,注重当地魅力的自然或民族特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以促进其稳定发展。

  结束语

  总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现发展新思路、加强农村发展的第一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全面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可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加快农业经济转型进程。对此,有关主体要充分认识到农村人居环境恢复和规划的重要性,结合当前恢复工作中发现的不足,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概念和模式,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人居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黄云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村民参与度研究—基于社区能力视角[J].农村经济,2020(09):123-129.

  [2]严斌剑.扎实有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J].群众,2020(18):5051.

  [3]马嫒.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11):136-137.

  

篇二十: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

  摘要:持续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近些年,随着国家及政府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视与投入,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然而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且我国不同地区乡村情况差异显著,探索适合地区乡村环境与发展模式的乡村建设路径尤为重要。新时代要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应当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技术与模式的创新,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保障。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新时代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

  1.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广大农村而言,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干净的农村人居环境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洁净的饮用水、安全的食品等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而且这种需要会变得日益迫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

  1.3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因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生态宜居的有效抓手,也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问题剖析

  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厕所卫生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是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与难点。弄清以上问题的产生及处理情况,对全面认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紧迫性、艰巨性具有重要作用。

  2.1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未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农村污水处理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农村绝大多数村庄没有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

  2.处理工艺选择不当。一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存在处理工艺选择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工艺过于简易,实际运行中无法有效处理污水,反而导致产生新的集中污染源;工艺贪大求新,成本高、运维难,超出管理水平,导致无法正常运行;设计规模与实际处理量不匹配,造成浪费,影响效果;

  3.管网覆盖率不足。有些农村地区在政府主导下建设了覆盖面较广的主干管网,但缺乏对农户参与的引导,支管入户率较低;

  4.设施运行管理水平不足。存在缺人缺资金缺技术、“重建设、轻管理”、有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等运营管理机制问题。

  2.2农村厕所建设及日常管护不到位

  农村厕所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1.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及污水管网、自来水供应等配套设施还不健全;

  2.运维成本高。农村厕所改造工程量大,而各地政府补贴有限,在农村很难实现大面积改造和推广;

  3.处理技术较为落后。部分地方的公厕没有对粪污进行无害化技术处理,存在渗漏现象,这将对环境造成更大污染;

  4.缺乏整体规划。只注重前期建设,忽略后期运行管理和粪污后续处理。

  2.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压力大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分类意识不强,垃圾混合投放。农村居民普遍没有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缺乏农村生活垃圾类别和常识;

  2.农村财力薄弱,收集清运困难。农村人口相对于城市分布较为分散,生活垃圾收运距离是城市的数倍。而且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尚未建立专门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及分类处理系统;

  3.

  处理方式单一,基础设施不全。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专业的分类处理设备,大部分地区还是停留在集中收集阶段,将垃圾集中后进行填埋或转移到城郊进行处理;

  4.城市垃圾下乡,加重农村污染。一些小城市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局限,把垃圾向郊区、农村等地“转运”,有的地方偷排垃圾,生活垃圾处理难度与日俱增。

  2.4农民的参与度不高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有的群众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有的认为这是面子上的事,为此不关心、不过问、不参与,缺乏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生活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有效措施,群众主体意识亟待加强。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策略

  3.1强化顶层设计,切实转变工作机制

  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到多个部门,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的项目措施,根据工作的需要,制定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明确各自的责任,以避免“争政绩、推责任”现象。

  3.2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深入开展试点示范,总结并提炼出一系列符合当地实用的环境整治技术、方法,以及能复制、易推广的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在此基础上,集中推广成熟做法、技术路线和建管模式,优化技术方案。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加快培养乡村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运行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3.3加强已建成项目设施后期运营管护力度

  应建立健全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公厕等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后续运营管理措施和责任制,杜绝“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已建成的项目设施正常运行,发挥实效。

  3.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策略优化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需要的是工艺有效、管理简单、运行维护成本低。要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采用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着重鼓励采用生态处理技术。要推进现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要强化县级政府监管主体责任,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标准化试点,完善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滩长制”“湾长制”。

  3.5农村厕所建设要因地施策

  在农村厕所建设中,应从强化政府内部统筹协调入手,因地施策。要做好项目建设实施规划,户厕、公厕、旅游景区厕所的扩建改造,必须把握好技术,统筹考虑环境影响以及能否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先进技术研发和典型经验推广上,联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3.6有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进一步排查、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清除垃圾山、垃圾围村、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等现象;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力度,组织村干部、垃圾清运员及村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培训;开展“农户分类、回收利用、设施提升、制度建设、长效管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五大行动,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简单可行、经济可靠、管理可持续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试点,加强农村资源化站点建设,提高处置能力。

  3.7发挥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作用

  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农民是受益的主体,也是参与的主体。应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己动手,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工作,营造人人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参与整治的良好局面。并发挥乡贤能人的作用,充分调动乡贤、大学生、企业家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回乡创业,支持参与家乡的建设发展。

  结束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全新机制和对策,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要在新时期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对策,发挥人民作用,明确整治内容以及实施顺序,并且制定整治技术和模式,推动整个农民人居环境整治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穆晓辉.基于人居环境治理的美丽宜居乡村规划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21).

  [2]李鑫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J].城市住宅,2021,28(5):2.

  [3]江东鹏.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之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研究[J].城镇建设,2019(4):1.

  

推荐访问:城乡环境乡村振兴 城乡 振兴 乡村

热门排行

乡村振兴工作计划3篇5篇

乡村振兴工作计划3篇5篇乡村振兴工作计划3篇篇1一、20__年度工作进展情况(一)学习贯彻落

乡村振兴试题(三)及练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试题(三)及练习,供大家参考。振兴试卷三单选题:共20题,每题2分,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试题及答案课件.doc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试题及答案课件 doc,供大家参考。考试名称:实施乡村

乡镇征兵工作动员大会上讲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征兵工作动员大会上讲话,供大家参考。乡镇征兵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1

市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完整文档)

市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项目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决策部署,改革创新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持续打造“两进两回”的“X样板”,更...

乡村振兴局述职大会上讲话(范文推荐)

乡村振兴局述职大会上讲话(范文推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局述职大会上讲话(范文推荐)》文章,仅供大家参考,请勿照搬抄袭。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写...

勇于担当作为推动振兴发展心得

勇于担当作为推动振兴发展心得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

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

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

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村庄建设规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村庄建设规划,供大家参考。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村庄建设规划为深入贯

村支部乡村振兴发言材料

村支部乡村振兴发言材料 党的十九大着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目标,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