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花坊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思想汇报 >

学校课程改革工作推进汇报(范文推荐)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课程改革工作推进汇报(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学校课程改革工作推进汇报(范文推荐)

 

  精致教育,儿童乐园

  ——实验学校课程改革工作推进汇报 实验学校课程改革在新课改的浓厚氛围中,在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的领导下,在市区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探索中,取得了部分阶段成果,得到了部分领导和专家的肯定,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定位

 实验学校始建于 2014 年 9 月。建校以来,我校全面落实课程方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学校被授予山东省“校本研究”教育家成长研究基地。但是,教书育人,任重道远,学校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大胆探索。

 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在认真分析区域内各种教育资源与社会的关系后,按照我们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期望,决定把学校定位为“平民学校,实验性质,精致教育,儿童乐园。”并确立了“九年奠基一生——让每个孩子在这里留下精彩的故事”的办学理念。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助每个人为美满人生奠定良好基础,并在自己享受人生的同时帮助别人享受人生,使全社会快乐总量最大化。这样的学校愿景,契合了教育的本质功能,那就是让学生通过教育而使人生更精彩。因此,“九年奠基一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这里留下精彩的故事”就是促成“人生因教育而精彩”这一价值追求。而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开展,使学校继续上档次、上水平、上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持续提升在全市甚至全国的影响力。

 二、工作规划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我们的学校课程创生主要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创生,是课改深入推进的学校时间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生成的需要。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学校课程特色创生的共性要求。我们将“学校课程创生”理解为,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条件和追求,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转变为适合我校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师教育

  教学实际的创造性实践,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处理、学校层次的课程整合、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以及对师生的评价如多元异步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我们的国家课程校本化主要是指学校在国家教育目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国家课程的各学科现有内容为基础,从适应本地、本校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我们的国家课程校本化,首先要关注国家课程对所有学校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此即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也关注学校情境中教师根据所面对的实际教学情景和需要,特别是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此对国家课程进行的创造性加工和改造,此即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还包括师生互动所生成的既不同于国家书面计划的课程,也不同于教师试图教的课程的学习经验,此即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主导的价值追求是课堂实施中国家与学校、学校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和调整。是“创新模式”“整合模式”“调适模式”三种模式的综合采纳。

 2.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特色的个性要求。它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行设计和开发的个性化课程,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和评价的各种活动。我校从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学校鼓励教师充分考虑当地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使用的课程,谋求学生的绿色成长。

 我校从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主要从两个维度上展开校本课程开发:一是通过考察学校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指导鼓励教师以个人的爱好和特长为基础,积极自主地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使用的课程。当然,也可以动态调整。

 三、推进落实 我校从 9 月建校来一直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符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经过

  一年半的思考与反复实践,于 3 月逐渐建立了“知.行”特色课程体系。在校本课程开发额推进中,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重点落实。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方面。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对国民的基本素养的基本要求。我们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度调整。主要工作有:

 1.目标基点 当知识的增殖加速度增加的时候,学生就会应接不暇和难以选择。学会是起码要求,会学才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深层表征,即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价值追求。

 我们的基本出发点一是尊重学生差异,二是建构认知逻辑,三是生成学习方法。我校的个性优质课堂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借助了知识的载体作用,特别重视了方法的生成与完善,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地总结思维路径体悟方法,并尝试应用到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即引导学生逐步习得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与方法。

 有了科学的定位和规划,学校的一切工作以“儿童”为出发点,一切以“儿童”为落脚点,一切为“儿童”服务。变成人视角为儿童视角,变学科逻辑为认知逻辑,变立竿见影为静待花开。将习惯养成教育和“全人”养成教育与课程相融合。国家课程实施双向融合,开展生命教育,将习惯养成孕与日常的课程和行为,更加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同时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真正实现了孩子们潜能的自由发展。并逐步探索构建了“知.行”特色课程体系——行方课程课程体系和知圆课程课程体系。

 2.开发路径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任务不是消除这种差异,而是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为他们的发展搭建舞台,使他们获得各得其所的发展。学校目前主要开展了大向度整合、小向度整合、跨学科整合、课程超市建设、建立学校课程建设学术委员会、选课走班制的基本规划等工作。从传统的知识教育观向“学生发展本位”课程回归。

 “知.行”特色课程体系开发遵循学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人人成才”的教育原则和“志趣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质明显”的发展

  愿景;采取“尊重差异,提供选择,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教育路径,以“便成人视角为儿童视角、变学科逻辑为认知逻辑、便立竿见影为静待花开”为教学原则。采取必修、选修两种课程取向;以学校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和特色课程三种课程形态存在;具体涉及到语言领域、艺术领域、科学与探究领域、生活与实践领域、健康与心理领域五大课程领域。其中科学与探究、生活与实践、健康与心理为行方课程;语言领域和艺术领域课程为知圆课程。

 3.操作策略 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特点,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认识规律,变学科逻辑为认知逻辑,注重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出发,用方法的完整性取代知识的完整性,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启发学生从生活化的场景中离析出学科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凝练问题,让学生经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外入内、由浅入深的探究过程,借助知识的载体作用,让学生不断总结方法,体悟方法,并尝试应用到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渐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居高临下、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达到越学越会学的理想境地。

 学校在严格保证国家课程开足开齐的基础上,让不同的孩子能够选择和学习不同的课程,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成长的课程营养。为此,学校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主导,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工具”为指导,以“核心课程、通识课程、特色课程”为向导、以自主选择为旨趣的课程体系。全校青年教师组成了“知.行特色课程体系项目团队”,团队成员紧密团结,结合自己的教学特长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基本规划

 校本课程是对国民的综合素养的特色发展。我们投稿采用选择、改编、新编课程资源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开展活动。

 1.开发基础 一是学生兴趣。开展学生课程需求的调查而进行的开发,这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动力、出发点和归宿; 二是个人主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整合,学生也可以组织开发或要求教师帮助整合课程;

  三是课题带动。在特色教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生发出学校课程等; 四是办学特色。从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学传统和环境优势资源出发进行课程整合,形成的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 五是合作开发。包括校内外联合,与专家学者共同合作开发课程的活动。

 2.基本选题 我们倡议广大教师,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基于学校的具体实际和发展目标,鼓励教师在自主开发具有个性特点的校本课程,主要从两大视角出发,一是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提高的角度,二是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角度,可供参考的开发选题主要是:人文素养系列、社会生活系列、学科拓展系列、科学素养系列、艺体特长系列、身心健康系列、兴趣活动系列。例如李敏老师结合传统工艺捏泥人和孩子们喜欢的粘土开发了《面塑课程》,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专长和一年级孩子喜爱童话、热爱表演的特点开发了《儿童剧表演课程》,老师和老师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共同开发了《智力七巧板课程》,老师秉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原则,针对一年级各班级的学困生开发了《快乐加减课程》。

 3.主要途径 我们引导教师从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学传统和环境优势资源出发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发扬学校传统,挖掘社区资源和兴趣特长,形成各自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主要途径有办学特色、个人主动、学生兴趣、合作开发、课题带动、典型引路、资源条件、重点亮点等等。实验学校为了更好地完善“知.行特色课程体系”,学校同时也聘请了优秀的校外辅导员开展了学生选课走班活动,每个孩子一个课程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孩子们也利用六一儿童节把自己的选修课成果进行了汇报。整个“知.行”课程体系为每一位学生搭建起结构良好的学习脚手架,发展立交桥。

 四、推进成果 经过两个学期的系统全面的推进“知.行”特色课程体系,如今在周四、周五的校本课时间走进学校,立刻就会被小班化校本课程所吸引。全校五百余名学生,共开设校本课程四十余门,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本课堂中有更多的展示舞台。6 月 1 日,我校举办了庆六一暨校本课程成果汇报演出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既是对“知.行”特色课程开展以来的一次总结,更是为下一步工作的继续开

  展汲取经验和修正不足。

 1.建构了“知.行”特色课程体系。行方课程课程体系和知圆课程课程体系。采取必修、选修两种课程取向;以学校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和特色课程三种课程形态存在;具体涉及到语言领域、艺术领域、科学与探究领域、生活与实践领域、健康与心理领域五大课程领域。其中科学与探究、生活与实践、健康与心理为行方课程;语言领域和艺术领域课程为知圆课程。

 2.促进了学生的绿色成长 课程的灵魂就是学生成长,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直接来源首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我校的课程建设和自主选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好需求、尊重和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不仅要贴近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更加灵活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当前和长久地个性化成长。

 3.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校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为学生成长服务,是课程开发的关键和核心。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应该有部分的课程决策权。课程建构强调教师角色走向多元化:发展者、诠释者、行动研究者。只有给教师赋权增能,肯定了广大教师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必将最终导致每一个教师走向自己的生活舞台,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教师就会逐渐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课改才能获得真正成功。

 4.实现了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课程特色生根与课程文化。学校课程文化正在引导教师不断创生课程,而且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和职业生涯过程也成为了课程并实现了与学生共享,为学生表现潜能、发展个性、互动互补提供了有效支持,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学生真实的生活,使课程真正有了“人”,有利千差万别的学生,有了学生的价值,学生也开始了自主选择,学习如何自我认识、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逐渐成为了自我教育的主体,实现了学生的绿色成长,同步实现了学校特色发展。

 五、存在问题 我校课程特色创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于改进,如学校部分领导的课程领导力问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问题、课程资源的选择与评价问题、学生

  校本学习的兴趣持续性等。

 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不断努力,为我们的教育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在留下他们最精彩的故事。


推荐访问:课程改革 汇报 推进 学校课程改革工作推进汇报 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汇报

热门排行

二年级学生读书汇报12篇

二年级学生读书汇报12篇二年级学生读书汇报篇1高尔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由此

对于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汇报2021年2020

对于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汇报2021年202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汇报2021年2020》文章,仅供大家参考,请勿照搬抄袭。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写出更好的文章!

汇报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6篇

汇报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6篇汇报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篇1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

2022安全生产月工作总结汇报4篇

2022安全生产月工作总结汇报4篇2022安全生产月工作总结汇报篇1第一季度,银川市安全生产工作扎实

小学教师思想工作总结德能勤绩廉12篇

小学教师思想工作总结德能勤绩廉12篇小学教师思想工作总结德能勤绩廉篇1敬爱的党组织:20__月12日

骨干教师工作总结汇报3篇

骨干教师工作总结汇报3篇骨干教师工作总结汇报篇1这一学年我担任的是初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现将这一学年

小学教师思想工作总结200字14篇

小学教师思想工作总结200字14篇小学教师思想工作总结200字篇1一年的时光就这样匆匆忙忙地过去了,

个人思想动态分析汇报

个人思想动态分析汇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思想动态分析汇报》文章,仅供大家参考,请勿照搬抄袭。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写出更好的文章!

2022年xx县教育局宣传思想工作方案(全文完整)

xx县教育局2022年宣传思想工作方案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做好xx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更加有力唱响xx教育好声音,...

学党史、悟思想、受教育的鲜活教材

根据党中央要求,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以下简称《学习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