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花坊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篇

| 浏览次数:

篇一: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NO1,2022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唐

  伟(中共临沧市委党校、临沧市社会主义学校,云南临沧677000)摘

  要: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前提在于文化的认同。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好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血脉;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增强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关键词: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路径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22)01-0053-07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本动力,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从根本上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各民族通过平等的文化交流,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从根本上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这是解决民族团结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命题,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在此基础上,繁荣和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文化认同是人们长期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共同生活所形成的一种群体的感觉,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文化是灵魂,它总能潜移默化地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作用于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文化层面上形成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56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边疆治理中的文化认同教育研究”(YB2020013)。作者简介:唐伟,中共临沧市委党校、临沧市社会主义学校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NO1,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他同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①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连接其他“四个认同”的精神血脉层面,深刻阐明了文化认同是“四个认同”中最深层次的认同。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为关键的是文化认同,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文化认同就是溯源、铸魂的过程。溯源、铸魂的外在表现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属于灵魂层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一个民族的团结、稳定,是外在的表现。一个民族的团结与稳定关键是要有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它引导着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二、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被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主轴、主线,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凝聚中国力量的必然要求。(一)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②其所蕴含的文化自信的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足底气、精神基因、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文化认同的精神血脉。1.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精神文明凝聚力的有力体现。追根溯源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复合体,文化认同实质上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它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因此,从实质上来说,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2.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③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坚定文化自信凸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价值和理想,这是文化认同的基础条件,因为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彰4显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力量。信仰力量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我国是一个有着1亿人口、56个少数民族的大国,以文化认同铸牢共同的信仰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8月28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①《,2021年11月3日。08/28/content_5633940.htm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②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第254页。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第258页。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唐

  伟3.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等一系列的核心理念,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稳定器。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因此,以中华民族共同核心价值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二)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传承文化基因的必然要求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精神血脉,也是实现文化认同的根本要素。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数千年仍能够不断延续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基因的传承连绵不绝。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并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断绝,而是得到不断地发展。直到今天,从幼儿教室到大学课堂,从林海雪原到烟雨江南,从胡同里弄到宽敞明亮的写字楼,2000多年前的文字仍然在使用,诗文仍然在传颂,这在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是不可想象的。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之所以能得到不断传承,与历代统治者重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认同教化是分不开的。要理解文化基因的传承,可以从大一统的国家观、文化典籍传承和中华民族大融合三个角度来理解。1.从大一统的国家观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明从一开②始就重视‘大一统’。”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进,“大一统”的国家观已经深入人心。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国家观,注重文化共识的凝聚,因为文化的认同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一个基础性因素。从夏、商、周、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到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无一例外通过文化认同的方式铸牢共同体意识。例如,秦朝统一天下后,实行的“书同文”;汉朝汉武帝开始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实行的“科举制”全国性的标准化考试等,都是通过文化认同实现国家的“大一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从文化典籍传承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典籍是中华文化的强大根基,它可以为我们的文化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和支持。《尚书》《周易》《道德经》《管子》《孔子》等优秀典籍,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历经千年不衰,成为中华民族一直流传下来的精神“宝藏”。人们可以不断从这些典籍中汲取智慧、增强力量,这既是文化传承的突出表现,更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认同。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一些优秀文化典籍同样对凝聚民族认同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藏族)、《江格尔》(蒙古族)和《玛纳斯》(柯尔克孜族)等,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篇章。无论是汉文化典籍还是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其传承的过程,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形成的过程。3.从中华民族大融合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历史上主要实现了三次民族的大融合,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频繁接触,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第二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开发西南和江南地区,匈奴、鲜卑、羯、氐、羌族等少数民族内迁后实现民族大融合;第三次是五代十国时期,少数民族主动、自觉地接受汉族文化,也快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这种民族融合本质上是文化的融合,但并不是汉文化同化少数民族文化,也不是少数民族文化入侵汉文化,而是文化的相互吸纳和融合呈现出交相辉映的状态,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所以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不仅在客观上①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第251页。习近平:中国在民意方面比西方国家追求得更多》,2014年11月15日,https://news.qq.com/a/②《20141115/003243.htm,2021年11月3日。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NO1,2022形成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的关系,也推动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让中华民族延续5000年而屹立不倒。(三)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民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显著特征,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的现象仍然很突出,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凝聚力量,形成共识,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为没有了共同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将失去民族存在的根基。1.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本动力,的强大精神纽带”。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我们要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精神力量也就越大,民族也就越团结,共同奋斗的力量也就越强大,也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2.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中华文化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和历史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普遍需求和终极追求,解决的是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精神世界的根本性问题。没有文化的指引,经济社会发展将会迷失方向。我们要用文化认同铸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凝聚起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②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奋斗的梦想。我们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不能止步于坐而论道,要落实到伟大时代的奋斗中,要体现在文化自强的行动上,归根要充分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铸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不断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智慧,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维护民族的团结稳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③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也为我们以什么样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8月28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①《08/28/content_5633940.htm,2021年11月3日。021年8月28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②《08/28/content_5633940.htm,2021年11月3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③习近平:《年,第41页。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唐

  伟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①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其为我们以什么样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深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②眼点。”我们在文化认同层面就要抓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这个着眼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认同内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要实现的目标。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③。代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有着完整、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丰富文化认同内涵的肥沃土壤,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文化认同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现在表达,增强其影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实现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因此,我们的文化认同既要充分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与现代社会相融相通,更要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人文属性、道德标准,形成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文化认同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推进社会文化强国建设。3.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智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具有继承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事实如此,一个大国的崛起,必须要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这样我们才能以中国人的视角观察自己的国家,也才能真正地读懂自己的国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精华,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反映中国的理念、主张和方案。我们的文化认同层面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彰显具有中国风格、大众兼容、中外融通的哲学智慧,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它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二)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好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基因,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智慧源泉,是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及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滋养好文化认同的精神血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6日,http://www.qstheory.①《cn/yaowen/2021-11/16/c_1128070038.htm,2021年11月17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②习近平:《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③习近平:《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1页。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NO1,20221.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源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有着完整独立的文化系统,是从地里生长起来的,既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更有升华的家国情怀,既有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更有天下大同的博大胸怀,闪耀着人文之光。中华优秀传①统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国古圣先贤通过观象授时,指导农业生产,让中华文明从混沌的时空中,进入一个时空分明、秩序规范,按照一定的时序安排生产、生活的时代。从公41年开始,中国的信史记录就一天也没有中断过。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相继产生了老元前8子、孔子等闻名于世的思想巨匠。这些思想巨匠围绕着“上究天文、下穷地理、中观人文”的核心价值进行判断,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等。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以道、儒、法、兵家为主线的系统治国理政思想,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法家、兵家,他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让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也正是文化认同的终极目标。2.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特有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我们要传承和把握好。例如,以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为核心的思想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振兴中华,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华传统美德;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中华人文精神;等等。只有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才能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才能很好地认识和选择中国的文化发展道路。走向未来,不忘本来,这是文化认同的根本所在。3.充分汲取中华优秀典籍以及古圣先贤的智慧。中华古圣先贤们无论是在治国理政方面,还是在中医药文化、建筑文化、文学饮食等方面,都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典籍。道家思想代表作有《道德经》《庄子》《尹文子》等;儒家思想代表作有《尚书》《论语》《孟子》等;兵家思想代表作有《孙子兵法》《素书》《三略》等;医家代表作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我们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典籍里的智慧。同时,我们还要充分汲取中华圣贤的大智慧。古圣先贤们采撷着四书五经的智慧、精髓和谋略,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涤,但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可以站在圣祖的肩膀上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源泉和重要力量。(三)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差异并不是差距。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交锋、交流与融合日甚一日,尤其是美国在一些文化交流领域通过意识形态进行政治干扰,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干涉中国内政与外交,对我国开展具有政治意图的文化渗透。我们以什么样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也要正确认识别人的文化,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在增强文化认同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1.从治国理政层面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周易》曰:“保合大和,乃②③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中华文化强调“内在的和利贞。”①②③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0页。杨天才、张善文:《周易》,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6页。钱逊:《论语》,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第64页。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唐

  伟谐”,这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中华文化源起于中国古圣先贤对大自然规律的观察、探索与升华,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始终坚持“民贵君轻”的“民本”的思想和人道是大道的根基,这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西方文化则突出“外在的规则”,鼓励人们去征服自然、征服世界,让世界按照其规则来运行。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美国政府提出“美国优先”战略。“美国优先”从根本上讲就是实行美国霸权,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中国政府提出的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美国政府从本质上看代表的是自我的利益,而中国政府从本质上看代表的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利益。2.从文化思维方式层面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华文化注重“合”,而①西方文化强调“分”。《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依存与统摄。例如,纵观中国的医学发展史,《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的奠基之作,它讲治身奉身之道,而要治身就得理解天地阴阳之道。其他的中医学著作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它们从人体的整个宏观层面实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分”,天人相分,征服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例如,西方的医学,将人从整个天地之道中独立出来,不断地细分为骨科、牙科、鼻科、眼科、耳科等,随着学科的不断分化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中华文化,将人融入整个天地之道之中,以整体的视角观察事物,看到的是两面、多面。3.从人文属性层面正确看待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华文化以“天伦”定“人伦”,讲“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忠信孝悌”等,倡导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强调礼仪谦卑、不偏不倚;而西方文化突出的是个人利益,是一种个人至上的狭隘民族主义,注重个人放任,崇尚个人奋斗,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个体文化”。把它延伸到制度建设层面来看,西方轻“人伦”,单纯强调以“法”治国;而中国则是重“人伦”,强调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论语》曰: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黄帝四经》曰:“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③”先用德育进行教化,再以法进行辅治,确保国家治理不离其正道,推天道以明而明曲直者??。人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的发展必然,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从大历史观中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正确看待国外文化,以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之力。责任编辑:杨松禄①②③杨天才、张善文:《周易》,第571页。钱逊:《论语》,第70页。张景、张松辉:《黄帝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17页。

篇二: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李?锐?姜占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为重要。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前提,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保障。对任何国家而言,文化认同都是最基本、最深层次的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民族共同体对自己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的集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形成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心理基础,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是联结其他四个认同的精神血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同时,首先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处理好民族文化差异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56个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各民族文化差异明显。近年来,随着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各地区在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特别是在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个别地区过分强调其区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华文化本身,也是由多种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因此,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必须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差异与中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要在保护传承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二是处理好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同时拥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其自身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当代民族文化就是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繁荣的。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民族文化与当代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必要的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使优秀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永远保持活力,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处理好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需从以下四个维度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落到实处。一、努力营造互惠共赢的经济环境,夯实中华文化认同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各民族贸易、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频繁交往及依赖关系,将逐渐取代原先那些地方自给自足和闭目塞听的封闭状态。本民族的精神财富被赋予公共属性,片面和局限的民族文化也由此演变为世界性的文学。”共同的经济基础,是形成文化共识的物质基础。在中华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互融合,其基础即是农业生产方式与游牧生产方式的相互融合。丝绸之路、茶马古2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等不仅是经济的相互交流,也是促进民族交流、文化融合的重要经济基础。各民族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聚合思想,形成共同的信念、认知和情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民族间在市场的作用下,既有合作又有分工,这使得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进一步加深,联系进一步紧密,为形成共通的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入新时代,文化发展仍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文化融合仍离不开经济合作,文化认同仍离不开经济共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形成广泛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各民族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经济基础。二、持续增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互动,搭建中华文化认同的沟通桥梁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是各民族间畅通无阻的交往与交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正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不同思想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各民族发展程度出现了明显差异,各民族间交往可能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甚至产生民族隔阂。而民族隔阂,通常就与语言不通紧密相关。深入分析近年来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因民族语言问题造成沟通障碍、引发民族矛盾的事件时有发生。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分层分类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增强各族间的交流互动,主要是减少各民族间语26言沟通障碍,构建多种交流方式,避免出现民族隔阂与矛盾。各民族间应秉承“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的交流理念,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民族间沟通交流,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建良性互动的民族关系,搭建各民族沟通的桥梁。三、坚持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抓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制度。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能够使各族群众参与到国家治理和地方建设中来,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添砖加瓦。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以下实践要求: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发展。二是坚持将依法治国与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结合。制度的贯彻落实与依法管理紧密相关。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与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结合,依照法律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进行管理,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权,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内核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必须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凝聚共识,增进文化认

  思想理论版2021·4同情感、增强身份认同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深刻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又涵盖了新时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价值取向,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凝聚中华民族共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面临诸多困境,如国际不确定风险、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信息快速传播、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等因素,都是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原因,威胁着我国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关键在行动。要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搭建多样宣传平台,开展多彩宣传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同时,转变为自觉行动。日常生产生活中,要在不断严格要求自身的同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相互监督的良好风尚,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同践行的价值追求、价值准则,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凝聚坚实的共同价值内核。(作者单位:通辽市委党校)责任编辑:李贵文?书??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近日,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一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个重大理论课题。为推进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阐释,本书从“理论渊源与发展历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与世界”5个方面展开,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内在逻辑、主要内容等,分21章按照不同专题进行了全面阐释和系统梳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开创性、时代性,填补了相关方面的研究空白,是一部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理论专著、权威读本和规范教材。27

篇三: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习进?时?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民亲如?家,是中华民族伟?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把各族?部群众的思想和?动统?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祖国、中华民族、中华?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国家统?、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好局?。增强对伟?祖国的认同厚植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是中华民族团结奋?、?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热爱祖国?好河?、尊重民族历史?化、??同胞相惜等真挚情感的流露。因为爱??的祖国,56个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把维护国家统?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利益。在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明、和谐,?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志?的夙愿,体现了?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民对美好?活的向往。增强对伟?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我们伟?祖国?古以来就是?个统?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要时刻胸怀祖国,牢固树?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维护祖国统?和民族团结作为??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坚决同?切分裂祖国?为作?争。要爱岗敬业、?强不息、勇于担当、?于奉献,实现个?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为决胜全?建成?康社会、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业。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打牢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体是先?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优势。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化、共同培育了伟?的精神。?部中国史,就是?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的伟?祖国的历史。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个命运共同体,?荣俱荣、?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个?家庭?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起,同呼吸、共命运、?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增强对中华?化的认同突出精神内核?化是?个国家、?个民族的灵魂。?化兴国运兴,?化强民族强。没有?度的?化?信,没有?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复兴。中华?化是各民族?化的集?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不息、发展壮?提供了丰厚滋养。?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会巩固。中华?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中华优秀传统?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正确认识中华?化认同和本民族?化认同是并育?不相悖的关系,中华?化如此精彩纷呈、博?精深,源于其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化交相辉映,中华?化历久弥新,铸就了今天我们强??化?信的根源。要以增强对中华?化的认同为着?点,以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坚持领导核?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最?优势,党是最?政治领导?量。坚持中国共产党这?坚强领导核?,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民族?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任何政治势?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只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民族?作的领导,把各族?部群众的思想和?动统?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和各??,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增强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认同坚持正确?向“举什么旗、?什么路”,这是决定?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问题。?个国家实?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进?的伟?创造。中国特?社会主义?觉?坚定地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历经党和?民长期实践的反复检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鲜活?极具?命?的具体实践形态,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中国特?社会主义是改?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标识和现今各族?民的最?共识。增强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认同,就要?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旗帜,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要正确认识中国特?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位和国内外形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守正创新、接续奋?,从世界历史的?度,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续写中国特?社会主义更加辉煌的篇章。(作者系西南林业?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篇四: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20卷

  第8期

  铜仁学院学报

  Vol.20,No.82018年

  8月

  JournalofTongrenUniversity

  Aug.20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巫

  洋

  (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国各民族社会、制度、心理、文化、政治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的集中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和发展我国民族理论,明确指出了今后我国民族工作前进的方向。基于文化认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文化认同;

  民族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2018)08-0097-04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的进一步要求,指明了今后我国民族工作的新方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各民族要不断深化文化认同,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不断深化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巩固国家精神层面的统一。笔者认为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灵魂,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以及现实的。古代秦汉一统天下之后,“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十分稳固的封建社会;近代西方列强入侵,梁启超首次将“中华”和“民族”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为了抵御外辱,防止敌人的分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和平年代,为了更好地处理民族问题,既要兼顾国家的统一,又要保证民族的团结。费孝通提出的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途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2]。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因此,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我国民族团结工作要在文化层面加大力度,收稿日期:2018-06-04作者简介:巫

  洋,男,贵州铜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公共管理。

篇五: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课讲稿: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课讲稿: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课讲稿: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来,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下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和对我国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最新概括,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对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擘画和远景期许。这一概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创新发展的理论品格,是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宏大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在于深刻认识其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是命运共同体,即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

  201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在于牢固树立国情意识。指出,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既是历史事实,也是现实写照,但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升为基本国情的高度加以阐述,表明了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大的公

  201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增强五个认同,就必须正确树立、真正树牢五观。

  一是政治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由各民族的优秀分子组成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政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国之希望、民族之希望所在。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在民族问题上削弱党的领导、背离党的民

  2016二是历史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各民族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要旌旗鲜明地反对利用历史问题挑起民族冲突、制造民族对立的错误历史观。

  三是民族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民族平等是民族关系最素质的特征。既要认同本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更要认同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处理好本民族部分利益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关系,正视多样性,加强同等性。要做民族团结的忠诚守卫者和捍卫者,旌旗鲜明地反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和一切民族歧视、民族隔阂的言行,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四是国家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各族人民的神圣义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国家统一、损害国家主权的言行。

  五是文化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旗帜鲜明地反对把中华文化等同于某一个民族的文化、把本民族文

  201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子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既是民族本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关系的常态。特别是在现今全球化的大势下,民族孤立主义、种族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既是人类进步的停滞,也是妨碍民族发展的毒瘤。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研究、相互自创、扬长避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达到感情相依、情感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共建全面小康,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挑战,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16

篇六: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精选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1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在民族问题中,我们要有政治站位,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方向上要跟进,加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政策上跟进,以公民个体身份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措施上跟进,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要明确基层党组织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组织基础,要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我们要抓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中华民族大团结是生命线的任务,把握城市民族工作的未来,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教育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握意识形态。不忘责任担当,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培养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执教;培养良好心态,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

  本次培训学习虽已结束,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思想以及坚持良好师德师风的责任担当已经入脑入心,在我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生根发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要坚持正确思想的引领,要守住自己职业的底线,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2此次和全校2000多名教职工一起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训教育,收获很大。讲课老师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详细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演变、变化,从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问题”的极端复杂性,深刻了解了世界视角下民族问题的极端严峻性,清醒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要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征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作用,落实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全校师生要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带着正能量向内工大美好的未来进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3通过系统丰富的培训教育,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同时,对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大意义和要求等有了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对我校参加出国(境)学习交流的教师、学生加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五个认同”信念;把中

  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到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中,向他们讲好中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工作主线,也是其他各项工作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精准聚焦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永远在路上”的精气神,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坚定不移走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之路。

  为期3天的专题培训中,各位专家从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国际视野等多个方面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入精辟的讲解和阐释,通过学习,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院以主题团日活动、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主题班会等为依托,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坚持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学生。而辅导员,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要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把这“四个重在”理念贯彻落实到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今后工作的动力,立足实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4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大家常说的“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是需要文化认同。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就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长远之举、固本之策,是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是对少数民族长远利益的考虑,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更是在全民族中进行文化认同。我们每一名普通民众都应该全力支持、全力配合能够促进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工作。

  《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历史就是为实现民族解放、长期抵御外来侵略、各民族之间建立患难与共关系和深厚友情的历史。我们要结合当前阶段的学习教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史为镜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

  在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救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水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度时艰,有人坚守岗位,有人迎风逆行,无不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信仰,无不彰显了中国人的刚强,无不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我们无不为之感动,为之振奋。

  身为一名党员、一名年轻干部、一名组工干部,更应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学习、组织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5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既要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更要强调共同性,多宣传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有利于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照自身也曾出现过一些思想偏差,如曾经在组织文化活动中过度强调民族元素、把草原文化等同于内蒙古文化等。以

  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没有以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政治标尺和根本标准,没有准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范围内认真整改,不断提高,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新时期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创新载体和方式,精心组织以弘扬民族团结进步,讴歌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等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努力把文化文艺激发的精气神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像一盘散沙失去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党员干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主动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思想道德觉悟,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牧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农牧民群众形成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一是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历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认同,是对56个民族同呼吸、共患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认同。党的__大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顺应这种形势,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而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正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条件。

  二是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本质是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意识。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相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度更广,所承载的人类文明知识信息更多。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少数民族同胞在更广阔的生产生活领域中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从点滴做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涵盖了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方面面,既应在思想上教育引导,讲清讲明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共同体;也应在实践中步步推进,而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正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条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坚定坚决地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拥护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通过本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学习活动,我学习到了很多,也了解了许多,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当中,我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作为嘎查干部,帮助农牧户购置、出售畜类、农作物也成了我的工作内容。有次买卖出现了农户与商贩语言不通导致交流产生误会,闹得

  不和谐。我听到消息,及时去到现场,安抚双方情绪,并与双方谈价、协调,使交易和谐的进行下去,且不损害双方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友谊。通过基层经历,我明白只有各民族干部、群众相互信任、相互团结、同甘共苦、荣辱与共,我们的基层才能更加和谐、进步、发展。各民族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党员,我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平等对待各民族同胞,团结互助、相互尊重。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到“三千孤儿入内蒙”、“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感人的故事不计其数,但都值得我们铭记。党的__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于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将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艰难险阻,但伟大的中华民族永不退缩,知难而上。各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势必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美好现实。

篇七: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20卷

  第8期

  铜仁学院学报

  Vol.20,No.82018年

  8月

  JournalofTongrenUniversity

  Aug.20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巫

  洋

  (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国各民族社会、制度、心理、文化、政治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的集中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和发展我国民族理论,明确指出了今后我国民族工作前进的方向。基于文化认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文化认同;

  民族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2018)08-0097-04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的进一步要求,指明了今后我国民族工作的新方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各民族要不断深化文化认同,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不断深化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巩固国家精神层面的统一。笔者认为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灵魂,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以及现实的。古代秦汉一统天下之后,“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十分稳固的封建社会;近代西方列强入侵,梁启超首次将“中华”和“民族”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为了抵御外辱,防止敌人的分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和平年代,为了更好地处理民族问题,既要兼顾国家的统一,又要保证民族的团结。费孝通提出的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途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2]。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因此,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我国民族团结工作要在文化层面加大力度,收稿日期:2018-06-04作者简介:巫

  洋,男,贵州铜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公共管理。

  9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

  “多元一体”思想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格局。从过去到现在,中华民族始终作为一个从自在走向自觉的民族实体,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贯穿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今天我们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灵魂所在。

  (二)深化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不断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其次是中华文化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都是相互吸收,相互交融,一脉相承的。北魏孝文帝为了让进入中原的鲜卑人学习汉文文化,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汉语作为国家的“正音”,奠定了汉语成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也深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例如,《齐民要术》中记录了历史上各个民族不同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入汉族传统的科学技术之中。所以说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辉煌成果,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应坚持中华文化底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文化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夯实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

  (三)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文化认同在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关系问题中占主导地位,在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问题中更是如此。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把深化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重点工作来把握。只有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体,构筑各民族的精神家园,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各民族共同的中国梦。

  二、深化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的报告中指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不仅是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体现,还强调了文化自信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认为深化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对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深化文化认同有利于各民族摆脱文化认同的困境

  深化各民族的文化认同,首先表现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同志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各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过程中,会遇到文化认同的困境。我国从封建制度的瓦解,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全世界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多种社会思潮的涌动、多元价值观和多种信仰并存,使原有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很多人在思想上出现混乱,在文化认同的方面陷入了困境。这种危机一方面是由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疏离和拒斥的结果。要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文化认同困境,深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必要的途径。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其政治秩序是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儒家的“大一统”思想,让中国几千年始终作为一个整体延续至今,既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塑造了中国人特有性格特征。现如今,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早已摒弃了其中的三纲五常、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以及束缚和限制人发展和自由的糟粕部分。中华文化在充分发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思想的基础上,还融合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成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华文化不仅能帮助各民族的青年一代更好地融入社会,也对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只有将中华文化融入到我们的思想体系,才不会在思潮激荡的今天迷失方向。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深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使各民族摆脱文化认同的困境。

  (二)深化文化认同利于化解各民族文化信仰的冲突

  第8期

  巫

  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深化各民族的文化认同,还表现在对各民族文化差异的认同。在国家的一体化建设中,由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疏忽,往往会造成一些地区民族关系、国家与民族关系紧张的局面。这种紧张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和信仰的冲突造成的。有些边疆民族的民族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3]因此,深化对少数各民族特色文化的认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自然环境奇特,生态条件特殊,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民族主流意识形态有一定的距离,而这种文化的距离,往往会导致以宗教和信仰为表现形式的所谓民族意识的张扬,从而导致矛盾的发生。因此,求同存异的文化认同方式,为解决各民族文化信仰的冲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防止敌人的分化,国家的分裂,我国暂时摈弃了少数民族身份的划分,都统一在了中华民族这一整体之下。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共产党在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成熟,民族区域自治应运而生,为化解各民族矛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国内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信仰意识逐渐增强,中华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信仰冲突再次凸显出来。于是,费孝通先生用“多元一体”理论,为当前化解各民族文化信仰的冲突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论断既符合我国多民族发展的基本历史,又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习近平同志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由此可见,我国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越来越重视。“六个相互”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中求同存异的重要思想。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化各民族文化差异的认同,才有利于化解各民族文化信仰的冲突。

  (三)深化文化认同有利于提高各民族发展的软实力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自然资源丰富的边陲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民族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我国西北部边陲,是伊斯兰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区,也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的民族文化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挖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把文化融入到经济、旅游、金融等各方面的领域,在深化民族文化内涵的同时,又提高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为“一带一路”经济的核心区,文化的核心区。

  民族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民族利益、民族权利和民族发展。民族利益是民族关系的焦点;民族权利是民族关系的测量表;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题。因此,深化对各民族的特色文化认同,充分发挥各民族特色文化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各民族发展的软实力,带动各民族经济的繁荣,从而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物质基础。

  三、从文化认同角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共同努力。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关键的是要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因此,本文认为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完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们更要注重方式和方法。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摒弃从前

  10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

  简单粗暴的口号式、标语式的宣传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以艺术方式,制作微电影、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也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会、读书会等,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入人心。

  第二,要不断发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在文化思想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了许多挑战。只有不断发掘,创新发展,结合时代的特征,才能发挥出新的价值。

  第三,要坚持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求同存异,吸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指出:“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费孝通认为在处理不同文化关系时,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相对论的基本论点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在汉族居住的中心地区,不能认为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落后的,不要认为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是与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是脱轨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就像一条延绵不绝的大河,少数民族的文化就像上游源源不断的小溪,只有保护好源头的活水,让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华民族才会像黄河之水一样奔流不息。

  参考文献:

  [1]张立辉,赵春野.把民族关系团结紧紧抓在手上[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12.

  [2]王希恩.增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本[N].中国民族报,2017-08-25.

  [3]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新华网,2013-12-31.

  ToDeepenUnceasinglyCulturalIdentityofAllPeoples

  andtoCastaStrongCommunitySenseofChineseNationWUYang(SchoolofManagement,SouthwestMinzuUniversity,Chengdu610041,Sichuan,China)

  Abstract:CommunitysenseofChinesenationhasrichconnotation.ItisaconcentratedexpressionoftheconsistenceorconsensusgotbyallpeoplesofChinaonsociety,system,psychology,culture,politicsandotherlevels.InReportsofthe19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ofChina,GeneralSecretaryXiJinpingpointsoutthatweshouldcastastrongcommunitysenseofChinesenationandimproveanddevelopthenationalitytheoryofChina.ThisstatamentshowsthemovingdirectionofthenationalityworkofChina.Basedonthetheoryofculturalidentity,thispaperanalyzestherelationbetweencommunitysenseofChinesenationandculturalidentity,andthinksthattodeepentheculturalidentityofallpeoplesinChinaisanecessarywaybywhichwecancastastrongcommunitysenseofChinesenation.Keywords:

  Chinesenation,

  culturalidentity,

  communityofnationality

  (责任编辑

  黎

  帅)(责任校对

  肖

  峰)(英文编辑

  谢国先)

篇八: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统一稳定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可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增进跨民族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推动社会统一和平稳发展。

  二、国家统一强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和心灵纽带,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有助于推动国家统一和强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声誉和影响力。

  三、文化多样性保护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多样性的国家,但同时也存在着文化冲突和摩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进文化和语言的和谐发展,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国家文化认同感提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可以促进国家文化认同感的提高,加强所有中国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爱国情感,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民族团结意识加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可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意识,促进不同民族之间互相包容,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

  六、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对外交往和合作的自信和能力,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地位,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

  七、文化软实力提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可以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中国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对接提供重要支撑。

篇九: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举措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我们要鼓励各族群众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加强多元文化交流,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接纳度,营造一个大家庭的氛围。政府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普及各民族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国家宪法和法律在民族团结中的地位,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本利益。

  第二步,加强经济合作和交流。我们要积极推动多元发展,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交流合作的新格局,推进东北亚经济圈建设,共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共同繁荣。同时,加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步,深化文化交流和互鉴。我们要增强民族意识,认识到各民族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同时,要借鉴各民族文化,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畅通文化交流渠道,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深入发展。

  第四步,加强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我们要落实好民族团结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工作,注重民族地区发展和保障各民族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水平。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坚持团结协作、互谅互让,不断增强民族意识、文化认同和共同意识,才能促进和谐统一,实现全面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推荐访问: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体 中华民族 认同

热门排行

2020年最新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讲稿二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最新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讲稿二篇,供大家参考。最新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讲稿二

学习解读2020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解读2020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供大家参考。学习解读2019年全国

XX小学“八一”建军节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全文)

XX小学“八一”建军节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全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XX小学“八一”建军节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全文)》文章,仅供大家参考,请勿照搬抄袭。希...

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完整文档)

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情况汇报xxx村位于xxx镇中部,辖xx个村民小组,xx户,xx人,现有耕地面积xx亩,人均耕地面积xx亩。2021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

县政府党组工作情况汇报

县政府党组工作情况汇报按照会议要求,现将县政府党组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及2022年工作安排情况汇报如下:一、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2021年,县政府党组在县委的坚强...

民主生活会上对纪委书记的批评意见20例(全文)

民主生活会上对纪委书记的批评意见20例1、政治站位还需进一步提高。有时从政治高度审视、处理问题的火候有所欠缺,坚决维护党纪党规的意识不强,推进监督保密工...

廉政党课讲稿: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全文)

廉政党课讲稿: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全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廉政党课讲稿: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全文)》文章,仅供大...

小学校委会发言稿14篇

小学校委会发言稿14篇小学校委会发言稿篇1尊敬的家长、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四年级四班的家委会代表。非

公安党课讲稿例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安党课讲稿例文,供大家参考。公安党课讲稿范文4篇01近期,***区公安分局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