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花坊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56个民族团结的故事6篇

| 浏览次数:

篇一:56个民族团结的故事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六年级二班的巴合加那提,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演讲比赛。今天我演讲的

  题目是《

  》

  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

  在中华大地上盛开!有一句歌词叫做“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这句歌词谁也不

  陌生。自秦朝开始,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此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始终

  没有间断过。我国幅员广阔。在 960 万平方公里上生活着 56 个民族。当今的中

  国,搞好民族团结才是重中之重。民族团结,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人

  民内部的团结,更能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责任感。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民

  族团结的例子。

  在我们班民族同学和汉族同学受到的教育相同,那些好学的民族同学甚至比

  汉族同学还要出色。回族女孩马爽和哈族女孩森巴提,虽然她们是少数民族,可

  是,学习成绩一点都不逊色;我们班的中队长也是一位活泼的小女孩,她叫朱得

  孜。在我们班同学发生矛盾时,她经常去化解,在我有一些修辞手法不会用时,

  她会给我细心地讲;江波拉提是一位哈族小男孩,在运动会上,他的表现令我们

  震惊:一举拿下两个第一名;我们班的班委叶森画画非常好,经常获奖。

  我最感动的是,有一次,一个叫李舒扬同学生病。被热心的朱得孜知道了,

  她二话没说,就和几个少数民族同学去看他。李舒扬没想到第一个看他的并不是

  汉族同学,而是几位不曾来往的民族同学。朱得孜把这两天的作业讲了一下,马

  爽为他讲语文,森巴提为他讲数学。结果,李舒扬病好后,学习成绩一点都没有

  下降。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

  实现宏伟目标。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

  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

  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

  的责任。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了解团结的重要性。让团结伴随我们。今天的中

  国需要团结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祖国。

  

篇二:56个民族团结的故事

  民族团结的故事教案

  我们伟大祖国,是 56 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从历史上看,虽然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 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总的方向是汇聚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一员。正是由于国家 的长期统一,以及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 侵略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把我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地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自秦汉开创我国大一统的格局以来,统一成 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认同自己是中国境内的民族, 都以统一中国为已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华正统。所以,往往争斗是为了统一,统一后又致力 维护统一。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使中华民族赢得了失去百年的独立、自由和尊严,更开启了各民族平等 合作、繁荣发展的新纪元。正是有了这“好大的一个家”,13 亿骨肉同胞才得以幸福生活;正是有了这 “好大的一个家”,56 个民族才能各美其美、共生共荣。现在,各族人民正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创造更 加美好的新生活,中华民族正在祖国的繁荣昌盛中走向百年期盼的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一 个道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国家统一是 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每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进步,首先取决于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国家。

  以下是几个体现民族团结的故事:

  1.和亲使者——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 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 33 年), 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 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 识和勇气。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后 60 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 60 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 60 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 60 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 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 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 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 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 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 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 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 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

   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 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2、文成公主进藏的民间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今天人们把文成公主誉为最

  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唐太宗贞观 12 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正值国富兵强,于是 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

  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 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 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王侯之女,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 了对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 15 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 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 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 技人员,几乎就象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

  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 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而远嫁,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 1000 多年了。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 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 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3.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故事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 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 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 文 帝 很 恼 火 说 :“ 国 家 是 我 的 国 家 ,你 想 阻 挠 我 用 兵 吗 ? ”拓 跋 澄 反 驳 说 :“ 国 家 虽 然 是 陛 下 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 文 帝 想 了 一 下 ,就 宣 布 退 朝 ,回 到 宫 里 ,再 单 独 召 见 拓 跋 澄 ,跟 他 说 :“ 老 实 告 诉 你 ,刚 才 我 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 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 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 493 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 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 续进军。

  大 臣 们 本 来 不 想 出 兵 伐 齐 ,趁 着 这 场 大 雨 ,又 出 来 阻 拦 。孝 文 帝 严 肃 地 说 :“ 这 次 我 们 兴 师 动 众 , 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 家 听 了 ,面 面 相 觑 ,没 有 说 话 。孝 文 帝 说 :“ 不 能 犹 豫 不 决 了 。同 意 迁 都 的 往 左 边 站 ,不 同 意 的站在右边。”

  一 个 贵 族 说 :“ 只 要 陛 下 同 意 停 止 南 伐 ,那 么 迁 都 洛 阳 ,我 们 也 愿 意 。”许 多 文 武 官 员 虽 然 不 赞 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 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 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 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 也迁过几次都,为 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篇三:56个民族团结的故事

  56 个民族团结的故事

  从历史上看,虽然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总 的方向是汇聚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也是相互团结,友好 发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 56 个民族团结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56 个民族团结的故事篇一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

  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 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 33 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 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 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 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 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后 60 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 60 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 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 60 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 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 60 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 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

  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 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 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 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 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 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 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 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 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 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

   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 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

  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 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56 个民族团结的故事篇二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的影响 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今天人们把文成公主誉 为最 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唐太宗贞观 12 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唐太 宗治理下的唐朝正值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 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 他在 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 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 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 远亲李姓王侯之女,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 却又充满了对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 于贞观 15 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 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 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 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 象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千 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 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 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 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而远嫁,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

   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 1000 多年了。汉藏

  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 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 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 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

  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56 个民族团结的故事篇三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 治,孝文帝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 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 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 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 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 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 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 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 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 493 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 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 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 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 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 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 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 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 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 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 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 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 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 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 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 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篇四:56个民族团结的故事

  民族团结故事 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 进步。”正如鲁迅的话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民族灵魂的一小部分。

  我的家乡在宁夏吴忠利通区金积镇丁家湾村,是一个美丽的村子, 居住着汉族、回族等不同民族,而在我的学校,也有很多少数民族同 学,大家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而我们生活在宁夏的各族群众, 更能深深体会到各民族一家人的亲情。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我们身 边有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和老师,大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共同学习。我们的汉族同学,谁没有几个少数民族朋友?我们的少数 民族同学,谁没有几个汉族伙伴?彼此的信赖与默契,构建了我们的 和谐校园,真正体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 新型民族关系。我和我的小伙伴马娇就是其中的一分子。

  那是三年级上学期的一节体育课。当时是夏天,又临近中午,烈日 当头,我们都汗流浃背。终于听到体育老师说下课,我们早已酷热难 耐,巴不得飞回教室休息。于是,我们像离弦之箭奔向教室。跑着跑 着,我突然听到从背后传来“啊”的一声。发生什么事情了?循着声 音看过去,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我们班的马娇坐在地上,我看到 她的膝盖上渗出了鲜血,她一定是因疼痛哭了起来。我当时看见就立 即转身向马娇跑去,在旁边安慰她,扶她起来。经过我的安慰后,马 娇坚强地站了起来。我用手搀着马娇,一步步走向了教室。我们虽然 不是一个民族,可是我们心连心,互相帮助,相互学习,做学习上的 助手,生活上的伙伴,成为一对真正的好朋友。

   记得有一天,我们放学,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忘记了带雨伞, 懊悔地说:“我怎么这么笨呀!连伞都没有带。”于是我坐在楼梯口, 想让大雨停下以后,我再出去,没想到,雨越下越大,我想:“这下完 了,万一这雨不停了,难道我还在这住一晚上?”我一想这可不行, 于是,我就站起来,径直地向门口走去,抬头向上看,天上电闪雷鸣, 再看看雨,就好像往下倒一样,看样子一时停不下来,我还是自己回 吧,我跑着跑着不觉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在地上,雨变大了,重重地 砸在我的头上,让我叫苦不迭。突然,我感觉不下雨了,我抬头向上 看,马娇正向我伸手,说:“余文洋,没带伞吧,快起来吧,我们一起 回家。”我拉着她的手说:“谢谢你”“不用客气,各民族同学之间要 互相帮助嘛。”我的心里此时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各民族之间要 互相帮助”从此,我变得更爱帮助同学了,因为,我以马娇为榜样 民 族团结一家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 我们的国家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56 个民族,56 种 习俗,56 种语言,56 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 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谁能说流行乐坛上没有回族音乐欢快的旋 律?谁能说时尚元素中没有各个民族特有的色彩?

  这些只是我们班盛开的友谊之花的几朵。在我们班这个友谊的大花 坛里,竟相开放的友谊之花,还有许多许多„„一个民族,一个团体, 只有重视团结维护团结,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社会才能更好的 和平发展。

  

篇五:56个民族团结的故事

  

篇六:56个民族团结的故事

  记我身边的团结 “五十六种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便有无尽的感慨。因为身边的邻居和伙伴 总是能在你无助时给你带来温暖,给你重新面对的勇气,那么我不妨 说说我的邻居给我带来的帮助吧。

  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其实这句话是甚有道理的!我深深地记 得那是一个阴云满布的下午,像是要下雨的样子,父母去干活了,家 里剩下我和妹妹,可天气不对,我只得自己把牛牵到牛棚里了。可哪 那么容易让牛乖乖配合我的工作啊,我忙手忙脚的解开栓牛的绳子, 可牛像发疯似的冲出了院外,眼看着跑了,呀!不得了,万一再吃了 人家农民伯伯辛苦种下的田可怎么好,可我却有心无力呀,望着远去 的牛,我突然想到高伯伯好像在家,高伯伯二话不说便骑上摩托车追 牛,眼看它正在远处悠然地吃着草,高伯伯便把它赶了回来,我费了 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拴到牛棚,又怕它饿,喂了些草,这样牛才安定 下来。高伯伯看着我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以后有什么事,尽管 叫我啊!”之后他就走了,我感谢他的帮助,又望望吃的津津有味的 牛,我笑了,我是打心眼儿里的高兴,我家有个好邻居,当然我也会 时常帮助他们,农民最多的就是朴实了。他们勤劳能干,总是默默的 做着叶的工作,又不忘记帮助他人。我感谢父母,感谢他们把我生育 在这样友好的地方,让我看到了团结。其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他 人的帮助,不会让自己太累,但能够服务他人,帮助到其他人,我认 为这很必要!

   帮助他人其实只在于一瞬间的思考,帮助他人可以使人与人之 间产生更多质朴美好的美,团结他人,又不忘关心他人,这就是我们 中华民族的美德啊!要将它发扬光大,让每一天都充满快乐,洋溢着 幸福的笑脸!

  八年级(18)班

  古丽给娜

  

推荐访问:民族团结 故事

热门排行

2020年最新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讲稿二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最新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讲稿二篇,供大家参考。最新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讲稿二

学习解读2020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解读2020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供大家参考。学习解读2019年全国

XX小学“八一”建军节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全文)

XX小学“八一”建军节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全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XX小学“八一”建军节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全文)》文章,仅供大家参考,请勿照搬抄袭。希...

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完整文档)

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情况汇报xxx村位于xxx镇中部,辖xx个村民小组,xx户,xx人,现有耕地面积xx亩,人均耕地面积xx亩。2021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

县政府党组工作情况汇报

县政府党组工作情况汇报按照会议要求,现将县政府党组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及2022年工作安排情况汇报如下:一、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2021年,县政府党组在县委的坚强...

民主生活会上对纪委书记的批评意见20例(全文)

民主生活会上对纪委书记的批评意见20例1、政治站位还需进一步提高。有时从政治高度审视、处理问题的火候有所欠缺,坚决维护党纪党规的意识不强,推进监督保密工...

廉政党课讲稿: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全文)

廉政党课讲稿: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全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廉政党课讲稿: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全文)》文章,仅供大...

小学校委会发言稿14篇

小学校委会发言稿14篇小学校委会发言稿篇1尊敬的家长、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四年级四班的家委会代表。非

公安党课讲稿例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安党课讲稿例文,供大家参考。公安党课讲稿范文4篇01近期,***区公安分局结